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清政府修建鐵路是如何「出軌」的

—仁政出軌

作者:

大清國鐵路建設的巨大需求,給全球資本市場的池塘里,投進了一塊大石頭,一時間波浪翻滾

大清帝國在改革開放的河流中,又摸到了一塊新的石頭——成立「鐵路總公司」。

52歲的盛宣懷,出任該「鐵路總公司」的督辦,級別為四品京堂候補,並被授予專摺奏事的特權。

這是1896年10月20日,光緒二十二年九月十四。盛宣懷的頂頭上司、66歲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送來了贈語:「豎起脊梁立定腳,拓開眼界放平心」,勉勵他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10天後,盛宣懷被加授太常寺少卿銜,這位一心要當大官、辦大事的人,終於躋身帝國中央領導的行列。1個月後,路透社發出電訊,報道了此事,歐美各大報紛紛轉載。

大清帝國似乎從剛剛慘敗的甲午戰爭劇痛中醒過來了,奮起直追,而鐵路建設則被當作關鍵之一。大清國鐵路建設的巨大需求,給全球資本市場的池塘里,投進了一塊大石頭,一時間波浪翻滾,China Railway成為全球政經兩界及媒體最為熱門的關鍵詞。

錢從何來?

對於民營資本,無論是南端的湖廣總督張之洞、還是北端的直隸總督王文韶,根本就不抱指望。

就在成立「鐵路總公司」上諭下發的當天(10月20日),73歲的李鴻章結束了190天的歐美之行,剛剛回到祖國的首都。

作為盛宣懷的導師和領導,即便在週遊世界的同時,李鴻章與盛宣懷之間還是保留着緊密的電訊聯繫,對於盛宣懷爭取「鐵路總公司」的督辦位子,李鴻章給予了全力的支持。

其實,這並非大清國第一個鐵路公司,9年前(1887年),李鴻章就曾經設立了「中國鐵路公司」,並且公開募集股份。

李鴻章「中國鐵路公司」在國內資本市場受到的冷遇,對1896年的中國鐵路總公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家公司的資金來源,似乎並沒有過多地指望國內的民間資本,儘管中央旗幟鮮明地強調需大力依靠「商辦」。

路透社報道說,中國中央政府已經授權盛宣懷,可從海外募集2000萬兩貸款;此外,總理衙門將從以前的外資貸款餘額中投入1000萬兩,南北洋各投入300萬和700萬兩(註:根據諭旨,實際上市南北洋共投入300萬兩,另募集商股700萬兩),合計4000萬兩,作為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建設資金。

國際資本市場對此非常踴躍。美國各大報在11月中旬都報道說,一家特大跨國企業在芝加哥成立,當日其資本金就已經超過了100萬美元。這家公司的兩個發起人之一,是著名的波蘭裔美籍猶太富商Louis Spitzel,他是李鴻章的密友之一,其發家致富主要靠的就是中國市場。11月15日的《芝加哥論壇報》甚至公開說,Louis Spitzel與中國「總理衙門」的特殊關係,正是這家新公司能夠吸引投資者的基礎。

3天後(11月18日),該報報道說,卡內基鋼鐵公司向中國出口的1萬噸鐵軌,將在本周起運,而這張李鴻章訪美期間簽署的訂單,表明了中國鐵路大建設的規模和決心。這篇報道,題目就是《中國發展的初級階段》。

中國鐵路建設的突然發力,是受刺激於甲午戰爭。

戰敗的原因,除了被歸結到制度等「形而上」的層面之外,鐵路等「形而下」的因素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朝廷上下普遍認為,如果鐵路建設能更完善,戰爭的結局或許未必如此,張之洞就痛呼:「使鐵路早成,何至如此!」

在這樣的共識之下,早先反對鐵路建設、反對改革的所謂「保守派」,只能夾緊尾巴、閉上嘴巴——其實,他們並不反對鐵路,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拿鐵路說事而已。

鐵路被迅速擺上了中央「力行新政」的六大措施之首,李鴻章提出「中國今欲整頓一切新政,惟鐵路為第一樞紐」。

此前被政爭的口水淹沒了的津通鐵路(天津-通州)再度被李鴻章提上議事日程,他建議將鐵路的終點改到蘆溝橋,以便與已經批准立項、並開始了前期建設的蘆漢鐵路銜接。如此改動之後,鐵路很長一段將不與運河並行,能減少對航運業的衝擊,緩解數萬船工失業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壓力;而且,與蘆漢鐵路對接,在國家大戰略佈局上無懈可擊,這無疑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阻力。

建議很快地被批覆。1895年12月6日,中央同意修建津蘆鐵路(天津-蘆溝橋,即日後的京津鐵路),並破天荒地通過借債,引進了高達40萬鎊的英國資本,保障了鐵路的順利推進。一年後(1896年),津蘆鐵路建成通車,並延伸到豐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63歲的恭親王奕訢,親自驗看,他從北京城到豐臺走了一整天,而從豐臺到天津僅用了3小時,兩相對比,大為感慨。

此前,從1881年至1894年,13年間大清國共修鐵路300多公里,平均每年20多公里。而津蘆鐵路,從立項到通車至永定門外馬家堡,才用了一年半,建設的速度卻達到了之前6倍以上。

津蘆線通車後,大清國更希望立即提升蘆漢鐵路的建設速度,建設南北大動脈,這無論對國防還是經濟,都是至關重要。但是,那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困擾大清國的老問題,又在鐵路上探出頭來:錢從哪裏來?

鐵路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不夠,可以引進設備和人才,這同樣也牽涉到資金。資金來源,無非四種:一、民營資本,即所謂「商辦」;二、國有資本,即所謂「官辦」;三、混合資本,即所謂「官商合辦」;四、引進外資。

按照李鴻章的助手馬建忠的說法,商辦則公司之間「爭市減價,得不償失,終於倒閉」,官辦則「利入甚微,製造經理之費難於取債」,只有官商合辦最好(馬建忠《鐵道論》)。但是,無論是民營資本,還是國有資本,大清國都是兩袖清風。如果要引進外資,又如何防止利權的流失呢?

蘆漢鐵路的建設,由其兩頭的總督負責。對於民營資本,無論是南端的湖廣總督張之洞、還是北端的直隸總督王文韶,根本就不抱指望。這一方面是因為大清國民營資本實在弱小,不足以擔起如此巨額的投資,也因為大清國的民營商人們,並不比國有企業的經營者有着更多「道德的血液」:在張之洞、王文韶的嚴格驗資下,4批宣稱自己有着千萬兩巨資的民營企業,無一例外都是外資,甚至只是不靠譜的小外資,「是四人者,其行徑不必盡同,而全恃洋股為承辦張本則無不同」(張王會奏《蘆漢鐵路商辦難成另籌辦法折》)。對於這些隱形買辦,兩位總督認為絕不可用,否則一旦其複雜而脆弱的資金鍊和利益鏈出現問題,政府又將被迫捲入涉外紛爭之中。

資金之外,張之洞、王文韶等也極度關注鐵路總公司管理模式的創新,他們希望能做到相對比較徹底的政企分開,以克服在前35年的改革開放中佔主流的「官督商辦」的大量問題。

對於新建的鐵路總公司,張、王二人推崇政企分離,即公司的運營及管理,由公司督辦及管理層負責,而涉及鐵路所經過地區的政治、兵權、稅項、利權等,則歸政府負責;官方不再派遣官員進入企業,代行官方權力,干預企業具體運作。顯然,這樣的改革,一方面在原則上堅持了「官」對一切的領導,另一方面也在企業的微觀運作層面上,給企業鬆綁。

盛宣懷勝出

盛宣懷走馬上任,並獲得中央批准,將鐵路總公司的總部,設立在上海,而非北京。這既靠近國際資本市場,也遠離北京的官場政治糾葛。

在融資路徑和管理模式上的改革,都必須落實到具體的管理者身上,才能實現。在實業領域內頗有經驗的盛宣懷,因此被看作首要的人選。

外電的報道,都說盛宣懷的勝出,是「秘密推薦」的結果。的確,在大清國官場,除了個人能力之外,來自大佬們的推薦甚至更為關鍵。盛宣懷的「組織路線」,是屬於李鴻章一派的,李鴻章雖然因甲午戰敗而灰頭土臉,但是中央核心慈禧太后對其信任並未稍減,「李派」兵強馬壯,實力遍佈中央到地方。李鴻章本人對盛宣懷也頗為器重,大力提攜。

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此時是盛宣懷的頂頭上司,發揮盛的才幹,加速盛的進步,對他來說也是正資產。

難能可貴的是,倒是竭力推薦盛宣懷的張之洞。在「山頭」分界清晰的大清官場,張之洞能夠重用非自己一系的盛宣懷,一是因為盛的確能力超群,二也是因為張的確有容人之量——張幕府內兼收並蓄,搞五湖四海方面並不亞於李鴻章,但清談者多、實幹者少。

在公開傳世的奏摺中,張之洞並不吝惜對盛宣懷的好評。他說,當下人才存在六大問題:一、官不通商情;二、商不顧大局;三、或知洋務而不明中國政體;四、或易為洋人所欺;五、或任事銳而鮮閱歷;六、或敢為欺謾但圖包攬而不能踐言。凡有這些問題的,「皆不足任此事」,恰恰盛宣懷「無此六病」,因此可以「承上注下,可聯南北,可聯中外,可聯官商」人才難得。

張、王兩位總督聯名,向中央竭力推薦盛宣懷主持全國鐵路建設,評價之高,甚至到了不給自己留出迴旋餘地的地步:「查該員才力恢張,謀慮精密,深悉商情,甚有合於劉晏(唐代著名理財家)用人所謂通敏之才,中國向來風氣官不習商業,商不曉官法,即或有勤於官通於商者,又多不諳洋務。惟該員能兼三長,且招商、電報各局著有成效。今欲招商承辦鐵路,以惟有該員堪以勝任。」

如此重磅推薦,自然能上達天聽,總理衙門於是採納了盛宣懷的具體建議,奏請成立鐵路總公司。總理衙門是10月12日才遞交的奏議,一周後(10月19日),光緒皇帝就親自召見了盛宣懷。

據盛宣懷兒子所整理的《盛宣懷行述》,君臣兩人的談話約1個小時。盛宣懷向光緒進言:「深維之計,創興南北鐵路,顧鐵路所以速徵調、通利源,為自強之一端,非幹路既成,即可坐而侔其強也。」

光緒聽了很是動容。次日就批覆了對盛宣懷的任命,並且明確表示,對於盛宣懷此前提出的有關鐵路建設的所有建議,「悉照所議,飭令隨同辦理」。張之洞因此興奮地致電盛宣懷:「鐵路事事照議,欣慰之至。」

盛宣懷走馬上任,並獲得中央批准,將鐵路總公司的總部,設立在上海,而非北京。這既靠近國際資本市場,也遠離北京的官場政治糾葛。1897年1月6日,禮部正式頒發了鐵路總公司銅質關防(公章),這在大清國35年的改革開放中,還是第一家企業由中央正式頒印,這可以看作鐵路總公司的政治地位,相當於中央部委一級。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鐵路總公司」自始至終都沒有在名稱里加上「中國」二字。

張之洞的說法是「中國公司字樣,嫌其太大」。這樣的考量,當然是留有餘地的。在盛宣懷的實際運作中,他將不同的鐵路線分別設立相應的項目公司,如蘆漢鐵路公司、粵漢鐵路公司,獨立核算,隔離風險,避免交叉感染,這也是穩妥務實而不圖虛大的表現。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國經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821/149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