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真正成功的教育 最終都離不開孩子的「自我教育」

一個人一生所能得到的教育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外界的教育,也就是「他人教育」。二是來自於自我反思的教育,也就是「自我教育」。

前者由外而內,引路人是父母、老師等人;後者由內而外,引路人是自己。

一個人成長的動力最終來自於內心,因此,後者的才是教育上的真正成功。

01

讓孩子擁有「反思」能力的前提是,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這是因為,安全感是孩子與外界保持連接的一個重要基礎,而孩子是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智慧形成自己的認知的。

一個人只有擁有了足夠的認知,才會形成反思的能力。認知越全面,越客觀,反思的效果越好。

片面的、錯誤的認知,只會把孩子帶入一個錯誤的發展軌道上。

每個嬰兒剛出生時,都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想怎麼樣,立即就有人來滿足他。這會讓他有一種控制感,這種控制感也就是他對世界安全感的來源。

當他感覺到失控的時候,他會歸罪於外部世界,認為外界一定是有一股敵意的力量在與他作對。

如果嬰兒處於一個常常失控的世界中,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對他充滿了惡意。為了抵制這種「惡意」,他會切斷自己與外部的所有連接。

而認知是從體驗中得來的。沒有了與外界的連接,體驗就萎縮,認知也就變得殘缺。

在孩子最無助而敏感的生命初期,媽媽的及時回應能夠讓他感覺到世界是可控的,這是他安全感的最大來源。

隨着孩子長大,他就會開始嘗試着靠自己努力去完成一些事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控制的感覺。

當他漸漸地發覺「我完成了這件事」和「我可以控制這件事」,他的內心就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力量和最可靠的安全感來源。

這種體驗是孩子走向自我教育的良好開端。

02

接納孩子,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內在需求。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

一個人的人格就是這個人過去所有人生體驗的總和。

要想讓孩子完整而良好的人格,就需要讓孩子有豐富而美好的人生體驗。

豐富體驗的源泉,來自於父母的對孩子的接納。不接納,就會切斷了孩子許多體驗之路。

美好體驗的來源,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當孩子每一階段的成長需求得到較好滿足時,他的內心就會擁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愉快感。

孩子的成長需求,並不是大人內心對孩子的要求。

在孩子的成長探索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接納孩子,不僅僅是接納孩子好的行為,也意味着允許孩子犯錯和接納孩子的失敗。

其實,每個孩子在生命的體驗中,本能地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和失敗中學習和吸取經驗。只是因為認知水平的問題,他們的想法會有偏差。

我們所做的是,幫助孩子知道對錯,建立規則感和道德認知,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學會正確的反思。

當孩子失敗或犯錯時,不要給孩子太多的責怪,否則只會讓孩子啟動防禦心理,把注意力放在抵抗外界和保護自己上。這樣,他就無法去察覺自己的內在問題,也不會去反思了。

很多孩子害怕失敗或在犯錯和失敗時條件反射地選擇逃避責任,是因為大人的不接納和一味批評指責所導致的。

父母要有能力自己先跳出孩子失敗的陰影,這樣才會有力量來引導並鼓勵孩子「反思」。

只要孩子具有了反思的意識,就有了一個自我教育的良好開端,這就是教育成功的開始。

一位媽媽曾帶在5歲的兒子去超市購物時,讓兒子在超市樓下的遊樂場裏玩耍,她自己進去去買東西。

結果兒子在玩的時候和小朋友打架了,她出來時正好看見兒子在哭。

媽媽連忙把兒子抱了出來,批評他不應該和小朋友打架。

兒子上車後,哭着對她說:「你不是個好媽媽,人家媽媽都保護自己的孩子,你就知道批評我。我打別人,你讓我道歉。別人打了我,你說沒關係,不疼。你根本就不是個好媽媽。」

聽了兒子的話,媽媽吃了一驚。她立刻反思了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過去一直要求孩子友愛禮讓,一有衝突就批評孩子。她意識到這樣做確實確實不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總被否定,不被媽媽接納。

她向兒子道歉:「媽媽今天錯了,媽媽以後會問清楚原因的,不會再委屈寶貝了。」

兒子聽後,這樣回答:「媽媽,其實我也有錯,我在海洋球里也使勁踢他了。」

這位媽媽感嘆道:

我突然發現,只要我能夠接納孩子的行為,孩子自己也會做出「反思」的。

孩子的模仿和學習能力是很強的。當父母勇於在孩子面前反思自己的言行,孩子也會主動尋找自己的不當之處。這種自然而然的示範和引導,是孩子學會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最好途徑。

03

一個永遠正確的父母,是無法培養孩子反思的意識的。

如果父母堅持在孩子面前表示「我永遠正確」,他就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局限,這樣的父母不僅無法反思自己,還很容易把問題的責任推卸給他人或外部世界。

既然自己永遠正確,那錯的一定是別人。很多時候孩子就成了被他們打擊和否定的替罪羊。

這樣一來,孩子不僅無法從父母身上學到「反思」概念,甚至認為出現問題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向外推。

另一種是完美主義的父母,他們對自己不一定做到完美,但一定要求孩子做到完美,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誤,否則就會對孩子全盤否定。

當孩子在被否定、被壓抑的時候,他的心門是緊閉的,任何聲音和智慧都會被他擋在門外。此時,他想到的是如何抵制和否定外界的一切。

即使他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來要求自己,潛意識裏也是反抗的,這樣的孩子內心因為衝突而充滿了壓力,會活得很累。

04

給孩子壓力不如給孩子動力。

兩者的區別在於,壓力來自於外界,動力來自於孩子的內心。

小時候父母施加壓力,孩子才有了壓力。內在的父母形成後,父母不需要在場,孩子一樣會感受到壓力。

內在的父母一般在5歲前形成。

如果父母一直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不斷入侵干涉和控制孩子的意志,在孩子的事情上處處起到關鍵的作用,孩子內在的父母就會越來越強大,內在小孩變得越來越弱小。

這樣的他無論做什麼都很難產生天然的快樂。即使有快樂,也是來自於外界的認可。開始是父母的認可,後來是老師、同學、朋友、同事、領導等人的認可。

這種孩子缺乏對學習的真正熱情,他們努力學習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令人刮目相看。他們的學習就會變成強迫式的學習,內在的父母強迫自己努力,內在的小孩卻感到了壓力。

這樣他就無法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越學越累,甚至引起了內在小孩的強烈反抗,最後徹底放棄了努力。

一個健康的人,內在的小孩會不斷成長,最終愛上自己的力量。他在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產生天然的快感。

這種快感會成為內心最原始的動力,驅使他自然而然地去努力和投入,不斷地去解決難題。當他這樣做的時候,是非常靈活和有創造力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素質教育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813/148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