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 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後台有家長留言說,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總是和自己反着干,怎麼說都不聽。

這其實是一個教育誤區。

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往往忽略了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認知,如果只是一味的「聽話」,沒有自己的獨立想法,這無疑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所以,孩子不「聽話」也很正常,與父母之間出現認知偏差也屬正常。

這些所謂的「問題」,其實都屬於溝通的問題。

父母與孩子溝通不到位,無法統一思想認知,所以在行為上無法理解對方。

1、學會傾聽

傾聽並非一上來就對孩子進行指責,而是要學會先安靜的聽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首先可以避免父母自己因為情緒衝動而傷害到孩子,冷靜下來聽孩子訴說,給雙方一個情緒緩衝的時間;

其次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有被父母看見的,從而覺得自己從未被忽略;

然後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心聲有被傾聽,被理解,所以會更願意敞開心扉與父母交流,講述內心感受;

最後更能讓孩子參與其中,更有參與感,並且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才會更願意去表達,更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而不至於孩子內心想什麼,父母卻絲毫不知道,從而產生認知差距,直接影響溝通。

2、講事實,表達感受

安靜聽完孩子的描述後,家長更要先平復自己情緒,不要帶着任何情緒去評判孩子的行為。

先緩解自己的情緒,讓溝通有一個好的開始。

然後再客觀的描述一遍孩子的行為,切記不要附帶任何情緒,更不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情緒的波動。

客觀的幫孩子分析,事情會對誰造成困擾,會帶給人什麼樣的感受。

梳理事情造成的客觀事實,讓孩子明白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最後,向孩子表明作為父母,自己看到孩子的行為時,內心感受是怎樣的。

從而讓孩子明白,了解父母對於自己行為的認可程度,以及接受程度,今後做事內心會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會學會考慮父母的感受。

3、給出建議

溝通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是希望通過溝通的方式,去改變孩子。

所以,不妨將命令變為選擇,給出建議讓孩子自由選擇,而非強硬的要求孩子怎麼去做。

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選擇自由。

父母在溝通過後,給到孩子合理的建議,或者與孩子一同找尋方法去解決問題,在給到孩子自由權的同時,更給到孩子安全感。

令孩子明白,父母永遠在自己的身邊,做自己堅實的後盾。

給足孩子勇氣去接受事實,承擔後果。

同時也教會孩子,面對類似的事情時,應該怎樣去解決才更合適。

心理學家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裏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父母給予孩子的尊重,是有效溝通關鍵的一點。

4、給予信任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尊重的同時,也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

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給予孩子一定的信任,你會發現驚人的教育效果。

好比如孩子說想要學習一門特長,父母可以給予肯定與信任,告訴孩子:「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學,就一定能學好!」

這樣在無形之中,給到孩子自信的同時,也會讓孩子明白,唯有努力才會有所收穫。

學會溝通,信任孩子,是父母給到孩子最好的愛。

只有在家好好說話的父母,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才是真正懂得溝通的人。

李玫瑾教授曾坦言:「孩子頂嘴,首先是父母不合格。」

孩子不聽管教,首先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出了問題。

有效的溝通可以更進一步的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還能讓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教育得以更好的實施。

有效的溝通,同樣也能讓孩子更了解、懂得父母的感受,建立同理心的同時,更加體諒父母的處境。

所以,學會與孩子正確有效的溝通,是為人父母必學的育兒功課。

「親情是天生的,但愛需要學習。」

願天下父母都能學會如何正確與孩子溝通,學會如何正確去愛孩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名校家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805/148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