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風靡世界的23個教育法則 越早看到越好 決定孩子一生幸福!

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如何做一個好父母?這些話題早在百年前眾多教育學家們就在聊。經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無數父母的親身試驗,世界最偉大的23個教育法則脫穎而出,你會發現,這些教育觀念在今天依舊適用,也仍具養分。

育兒沒有捷徑,願與各位父母共勉。

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么小,於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人們就把它們養在院子塘里。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得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

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便沒有了自己的選擇和思考。所有,他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或許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

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能帶來積極的結果。在皮格馬利翁神話里,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終於,他執着的愛,感動了愛神,雕像活了,成了他的妻子。

於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

積極的期望,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父母和朋友對孩子積極的期望和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相反,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孩子會變得消極,或者在遭遇挫折後一撅不振。

強化定律:培養好習慣

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往水裏放一堵玻璃牆,鯨魚和其他小魚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着玻璃想要游到對面,後來它終於發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再撞擊了。

後來科學家把玻璃牆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有玻璃牆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複的經歷後,就被固定起來,形成了習慣。

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

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既使是熟悉的環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會玩一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也會問一些我們回答不出來的問題。這時候,父母鼓勵孩子多嘗試,和孩子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很好地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比爾老師佈置了關於未來理想的作文,小羅伯特描繪了一個200畝的牧場,並畫了一幅牧場圖。老師卻給了一個F的差評,因為老師覺得太不切合實際了,羅伯特的父親只是一位馴馬師。他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並沒有那麼做。

這個F作業,一直激勵着羅伯特,後來,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淚流滿面,因為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當年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看似多麼遙不可及,可如今已經實現。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着教他怎麼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麼樣就行了。必要時,做一些安全方面的提醒。至於方法,讓他們去想,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南風效應:培養孩子自覺的力量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

北風冷冷地、張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徐徐地吹,溫暖地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

南風為什麼勝利,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做法,也被稱作「南風效應」。

了解事情的情況,並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這是商人世界裏的雙贏法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內心,多加寬容,注重引導,如果孩子並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奏效。

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承擔後果

約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帶飯,媽媽也說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她經常怕約翰餓着,就給他送過去。有一天,媽媽知道了自然懲罰法,照例跟約翰說不要忘了帶飯哦,但補充道,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餓肚子了。約翰答應着,依然忘了帶飯。

於是,約翰餓着肚子過了一下午,這讓他懂得,不帶飯,自己就要承擔後果。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自己感受經歷的東西,往往比我們傳教給他的更加深刻。

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課堂上,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里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並讓他們畫出來。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並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

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後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視那些大人物。

魯迅先生說過: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私隱,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

延遲滿足: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的「成長跟蹤實驗」。他在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就能吃到兩粒。有些孩子馬上就吃了,有些孩子熬過了漫長的20分鐘得到2粒糖。

經過多年跟蹤他們發現: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明顯強於等不及的孩子,並在以後更容易獲得成功。

那些性急的孩子,也更多的表現出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選擇逃避。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玩一個「3分鐘遊戲」。找來沙漏跟孩子約定:沙子漏完正好是3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3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

3分鐘,正是孩子專注的時間,3分鐘之後,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形成習慣,這樣,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一件事物了。孩子的恆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

感覺剝奪: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心理學家進行過一次「感覺剝奪」實驗。

實驗者被限制視覺、聽覺、觸覺,安排在單獨的實驗室里。幾個小時後,他們就開始感到恐慌,產生幻覺,三四天後,他們對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焦虛、恐懼,精神上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急切要求停止實驗。實驗結束後數日,他們才慢慢恢復正常。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像,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苦怕孩子遇到危險,對他們千嬌萬寵,這樣的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會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將難以適應。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父母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31/148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