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 但是觀察力不是與生俱來 父母的引導很重要

我帶着兒子在公園的草地上玩。

我兒子突然指着其中一個地方跟我說:媽媽,你看,那有一個小蟲子。

我順着兒子手指的方向,好不容易才看清楚:果然在草地里的一片葉子上,我看到有一個小小的、黑色的蟲子在爬。

我不得不佩服孩子敏銳的「觀察能力」。

跟周圍的幾個媽媽們一分享,立馬就引起了她們的共鳴:孩子們總能有他的辦法「觀察」到一些很不起眼的東西。比如,路邊停的車子,他能一眼就看到很小的車標;在許許多多亮着的彩燈當中,他可以留意到不顯眼的地方有一盞燈沒亮;也可以注意到一片葉子、一顆石頭、一朵花的不同尋常。

這是不是就代表,孩子的觀察力特別好呢?

我們先從什麼是「觀察力」開始說起吧。

什麼是觀察力?

觀察力(observation ability),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事物有一個新的認識。

有的人說,觀察嘛,就是用眼睛看啊!可以肯定的是,「觀察」絕不僅僅是「看」那麼簡單,觀察的過程,是多感官聯動的過程,也是大腦主動參與的思考的過程。

觀察力強的孩子,他們會使用一個個的思維推理來引導自己下一步的觀察。

比如,同樣觀察一朵花,你可以嗅一嗅花的味、摸一摸花的質感、看一看花的顏色、數一數花瓣的數量,也可以揉碎了掰開了看。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能「看到」蘋果落地,而唯獨只有牛頓發明了萬有引力

很多人都能看到鳥兒在飛,只有萊特兄弟成功發明了飛機

我們為什麼要強調觀察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觀察對於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於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裏,觀察是智慧的重要的能源。

觀察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孩子感知世界能力的高低:因為觀察力是孩子獲取身邊信息,發現事物聯繫、認知世界的基礎。

優秀的觀察力對孩子的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達爾文曾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同樣是觀察,觀察力強的同學,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注意到很多細節之處,觀察力相對弱的孩子,卻只能發現個大概。

比如,孩子們喜歡看的偵探片,名偵探柯南、福爾摩斯之所以能夠又快又好地破案,擁有敏銳的觀察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又比如,去年,8歲的孩子李澤正以觀察到的兔子做主人公,在老爸的支持下,居然寫出了人生第一本書《兔子英雄記》。

所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才是真正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但是觀察力不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經常說「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確實,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理是他們隨時隨地觀察的驅動力,從細小事物敏感期開始,就可以表現出其獨特的觀察目的。

但是,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還不能根據大人的要求進行自發的、有目的觀察,他們很容易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細小事物所吸引;

觀察的持久性上,他們能專注觀察的時間也很短,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周圍的其他事物所吸引。

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具備總結概括的能力,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所以,觀察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雖然和智力一樣,觀察力會受到一些先天因素的影響,但是後天的培養,在生活、實踐過程中的慢慢累積,學會「帶着腦子」去觀察,則顯得更為重要。

系統科學的觀察方法則可以通過持續的練習慢慢形成,所以,從孩子開始表現出對某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觀察力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1、首先要保護好感覺器官

大腦所獲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過視覺、聽覺輸入大腦的。

因此,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要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特別是眼睛,它是所有感覺器官里最為脆弱的。

增加戶外運動的時間

縮短近距離用眼時間

保持合理的環境光線

注意休息,不要持續用眼,特別是電子產品。

2、基於生活,帶着目的去觀察

最好的觀察永遠來自生活,路邊的一朵花一株草,下雨天看雨珠落下,在家中看電風扇如何轉動……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明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錯,但是帶着孩子出門玩一圈回來,問孩子我們今天玩了什麼?孩子就是支支吾吾說不清楚,要麼就答得完全不在點子上。

那是因為,孩子的所見所聞都是隨機的,並沒有刻意帶着目的去觀察

你可以在出門前給孩子佈置一個今天的觀察目標:比如,我們這次要重點觀察公園草地上的地燈。

你會發現,帶着目標去觀察,孩子很快就能滔滔不絕了:地燈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地燈裏面有很多的小燈泡……

3、多感官聯動,全方位觀察

觀察也是多感官聯動的過程,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聽聲音,用嘴巴嘗嘗味道,用鼻子聞聞味道……這樣的觀察結果才是立體的、全面的。

比如,兒子特別喜歡吃哈密瓜,我會先讓他看一觀察一下哈密瓜沒有切開的樣子,觀察一下皮的紋路,用手感覺一下外表皮的質感,敲一敲有沒有聲音;再是裏面的瓜囊、籽的形狀、顏色,最後才是聞一聞,嘗一嘗。

「吃瓜」結束,再帶着孩子回顧一遍,雖然兒子還不認字更不會寫字,但是一篇形象生動的口述作文就有了。

歸納總結能力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4、多角度觀察,發現不一樣

剛開始觀察的時候,孩子可能只會注意到其中他更感興趣或者更符合生活習慣的一面,如果適當地引導孩子從一些不同尋常的角度去觀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不一樣的驚喜。

比如,平時我們的飯都是盛在碗裏的,偶爾我們把它做成飯糰,或者包成壽司,把香蕉搗成泥,把蘋果切成顆粒,這些尋常的食物變成了不一樣的模樣,孩子是不是會覺得特別有趣呢?

多角度觀察,你才能看到一個更立體的世界。

5、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

在引導孩子觀察的時候,應該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年齡特點,引導孩子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觀察。

因為太簡單了孩子容易沒興趣,太難了又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由簡單到複雜,才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慾。

我記得在給孩子做「物體的沉浮」小實驗的時候,前後進行了很多次。

起初,從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開始,我就會在洗澡的時候,在孩子的澡盆里放上「洗澡鴨」:你看,洗澡鴨像小船一樣浮在水面上。

等到年齡再大一些,我又引導孩子自己試着去找一些喜歡的東西:猜猜看,哪些物品會沉下去的,哪些會浮起來,思考好了再親自動手印證一下,孩子玩得不亦樂乎,探索新知的大門就此緩緩打開。

一次帶孩子在外面划船,孩子順手把一塊石頭扔進了水裏,水面盪起了波瀾。小朋友特別高興地說:你看,石頭跳到了水裏,水面嚇了一跳。

我們都驚訝他能把一個不起眼的現象描繪得如此形象與生動。

孩子就是這樣,只要你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去積極探索,他總能在恰當的時候回饋給你驚喜。

6、藉助工具進行觀察

我家中常備的這兩個小小的工具,第一個是放大鏡,放大鏡可以讓小小的物體變得更大。

用水滴模擬放大鏡效果

第二個是可以安裝在手機鏡頭上的顯微鏡:顯微鏡則更厲害了,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肉眼看不見的東西。

顯微鏡下的蝗蟲翅膀

它們也成了孩子最親密的夥伴,引導孩子更積極主動地探索周圍的一切。

7、藉助繪本、遊戲,進行一些更有趣的觀察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做遊戲、看繪本的方式,進行一些更科學、更系統的觀察力訓練。

常見的觀察力訓練遊戲有:找不同遊戲、找影子遊戲、連連看遊戲、比較遊戲、找規律遊戲、玩拼圖遊戲等。

找不同遊戲

這其中,很多方式我們都很熟悉,生活中也可以隨時隨地玩起來。

拼圖遊戲

寫在最後

培養觀察力,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不可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希望爸爸媽媽都能抓住契機,當孩子表現出對世界的好奇心的時候,就能耐心引導、及時地地進行「觀察力」教育,並根據年齡特點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難度,讓「觀察力」的養成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三個麻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30/148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