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下稱「中科院核安全所」)90餘人集體離職的消息,不僅引發外界關注,也引起了中共高層的關注。
7月21日,中科院網站發佈消息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聽取中科院有關情況匯報,並要求國務院辦公廳、科技部、中科院等單位成立專項工作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就其下屬研究所職工離職事件展開深入調研。「中科院」、「核研究所」、「90多人集體離職」、「劉鶴介入」……這一系列關鍵且敏感詞彙,將該事件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研究所90多人集體出走,引發關注。(微博@安徽校園事兒)
事態罕見國務院出手調查
合肥物質結構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在合肥設立的分院,該分院下面有7個研究所,發生本事件核安全所是其中之一。「科學島」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辦公駐地別稱。據公開信息顯示,該所主要學科有等離子體物理與磁約束核聚變、強磁場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與納米技術、大氣光學與遙感、環境光學與技術、仿生感知與智能系統、激光材料與技術、超導電工與節能應用、離子束生物工程、智能農業信息技術、太陽能材料與工程等。
7月16日,「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的消息一度刷爆大陸各個媒體平台。可關於他們為什麼集體辭職,官方信息卻含糊不清。
「核(安全)所最高峰的時候有500人,這幾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開始只有200個人了。這下90多個人辭職,現在就剩100人左右。」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一名中層官員證實,這次集體辭職的就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面的核安全所的員工。據稱,集體離職的科研人員,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
對於此事,7月16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回應稱,離職屬於「正常的人員流動」,並稱這種人員流動一直存在,辭職人員也都有自己的安排和去向。工作人員表示,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體量很大,是中科院下屬規劃最大的單位之一,辭職是部分職工個人選擇,「基本上都是到相關的技術成果投資公司去工作,都辦理了正常的辭職手續」。
但如此大規模的科研人員集體離職事件,還是引起了中共高層的關注,為此,分管科技領域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總理劉鶴,要求深入調查。目前專項工作組已成立,正在調查離職風波背後的原因。一個研究所在半年內有近百人辭職,不但罕見,而且關係到涉事科研機構的人才環境是否正常,以及機構的科研事業發展,因此確實有必要對此事調查。短期內如此多科研人員集體離職,是否符合相關程序規定,對正常科研秩序帶來的影響有多大,都應嚴格審視。
中國副總理劉鶴直接介入了中科院百人集體出走事件的調查。
緣何集體辭職眾說紛紜
關於中科院核安全所這9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的原因,社交網絡上和相關學界眾說紛紜。有傳言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新任院長劉建國履新後,立刻開始大幅收權。據社交網絡上自稱當事人的匿名爆料,劉建國履新後開始改革,第一件事就是把教授、博導的經費審批權改為10萬元(之前據稱為數百萬)如果要進行大額支出,那就必須要經過院方。多位社交網絡上匿名用戶表示,新上任的劉建國「大刀闊斧改革」,「不是想着法子服務科研人員,而是制定各種匪夷所思的措施阻礙科學發展,比如扣項目經費20%,比如所長只有10萬元的項目經費支出審批權,還美其名曰扁平化管理」,等等。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一院內中層官員透露,人才流失是因為今年院領導上任後改革,基層科研人員工資被降低,這兩年也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才走的。對此,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解釋稱:「核所原先是一個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後擴張成一個研究所,攬下國家的幾個大項目。但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離職率是我們院最高的。」
另有消息稱,該所集體辭職事件的導火索,是院方強制為核所更換門禁和保安,核所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權益被侵犯。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宜燦擔任所長中科院核安全所,一直是相對獨立的,核所的門禁與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並不一樣。今年6月15號,因為院方強行給核所更換門禁和保安團隊,雙方產生了衝突,當晚23時多,30多名特警來到現場才平息事態。一名疑似核所職工的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溝通情況下拆門禁,還有不少保安巡邏,把研究所前後門鎖住,對科研人員沒有一點尊重,有些女同事都驚恐哭了。」
關於「集體辭職事件」,核能業界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中科院核安全所新型核反應堆研發的方向,以及在整個業界的定位上。這個新型核反應堆,就是中科院核安全所正在研發的「鉛鉍冷卻反應堆」——在該所俗稱「核電寶」。按照中科院核安全所的設想,這種小型核能反應堆可以裝在一個集裝箱裏,同時可以移動,未來在內陸上使用,提供能源。
但多名業界人士表示,中科院核安全所目前尚缺乏實戰經驗,使得該核反應堆未來難以進行工程化。這90餘名科研人員選擇集體辭職的關鍵原因可能是,他們希望把目前的科研成果通過科創板進行快速產業化。
集體出走背後,他們去哪兒了
除了好奇如此之眾的科研人員緣何集體辭職外,外界還廣泛關注如此龐大的科研團隊去了哪裏。有消息稱:這批集體從核所離職的90多人,脫離了「國家幹部編制」,轉而成為中科鳳麒團隊的一員,分別加入中科鳳麒、中科瑞華、中科超精、中科核能、中科石金等公司。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1年3月,日本發生福島核泄漏事故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得以啟動,中國核能中子物理與應用技術專家吳宜燦研究團隊負責「鉛鉍冷卻反應堆」項目。同年9月,中科院核安全所揭牌,吳宜燦被任命所長。上述報道提及的「吳宜燦研究團隊」,指的是FDS(核能研究團隊)中科鳳麟團隊。
兩個機構有各自的官網,但所長和團隊創始人都是吳宜燦,且研究領域和方向幾乎重合。而從各自官網的內容來看,中科鳳麟官網中的介紹和中科院核安全所介紹有着高度的重合。
公開資料顯示,在此次集體辭職的90餘人當中,其中胡菊萍、趙柱民、胡麗琴等人是中科院核安全所在外成立的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時他們手下還帶有一批人。其中,胡菊萍在至少7家帶有「中科鳳麒」四字的公司中擔任法定代表人。2020年1月16日成立中科鳳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其他5家「中科鳳麒」公司的母公司,股東有兩位,分別是胡菊萍與高芳,各持有50%的股份;另一家公司的股東,也是胡菊萍和高芳。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家名為中科鳳麒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司,註冊地址同為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則由海美特(北京)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控股,而海美特北京實際控制人是鄒偉和蔡華春,並不屬於其他中科系。中科鳳麒科技有限公司和其他7家帶有「中科鳳麒」四字的公司,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關係也是待解謎團之一。
高科技人才流失之憂
中科院核安全所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也引發了外界對於國家高科技人才流失的擔憂。有觀點認為,從國家產學研政策看,是允許研究機構開公司創業的,但研究機構如果有計劃地把一批人「策劃」到自己的公司,然後找一個導火索選擇集體辭職,「那麼性質就變了」。
事實上,科研人員辭職在當今時代的中國早已不是新聞。2018年9月,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研究員張小平離職事件,就曾引發普遍關注。張小平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在至少四個型號發動機研製中承擔重要作用,離職後入職一家私營航天機構。事件也引發了有關人才流動的討論,中共喉舌《人民日報》還為此刊發評論,表態「理解損失一個張小平的焦慮,但更認可人才的自由流動,崇尚人才管理在制度框架之內進行」,對擁有國企身份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委婉批判。
有觀點認為,市場化的趨勢下的人才自由流動,這本身也是社會活力的表現,也是中共官方所倡導的。這種人才的自由流動,無論是對於研究人員個人而言,還是中國的科技產業的發展,都是有益處的。至於人才流失的問題,如果只是從國企或者事業單位,跳槽到民企或者其他科研機構,其實沒必要過度擔憂。當然,前提是這種人才流動在合法和合規的框架之內。具體到此次集體出走時間,是否存在核安全領域涉密信息的問題,也應該在調查範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