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是改造大腦的最有效方式

作者:

據《資治通鑑》記載,三國時期,呂蒙做吳國的大將時,戰功卓著,但是不喜歡讀書。孫權告訴他:「你現在是大將軍,肩上的擔子很重,不能不讀書。」於是呂蒙嘗試着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他不知道的東西,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灶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眼界大開。從此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餘,他便一頭鑽進書堆里,大量閱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長進極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說法就是出自這兒,說一個人通過讀書能獲得快速成長。

讀書是增長見識,提升才幹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一書,從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和怎樣讀書三個層次,提出,用恰當的方法,讀書是改造人類大腦的最有效途徑。

作者茂木健一郎是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擅長以主觀感受為關鍵詞研究大腦與心的關係,著有《創意腦》、《大腦活用學習法》、《大腦活用工作術》等作品。

一、為什麼要讀書?

1.開闊眼界。書讀得越多,看世界的高度越高;涉足的領域越廣,腳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穩固。

讀過10本書就可以在10本書的高度上看世界,讀過1000本書就可以在1000本書的高度上看世界。

只看網絡小說的人,與廣泛涉獵文史哲,數理化各個領域熟悉的人相比,他們的立足範圍也是不同的。

人們通過讀書獲取知識,然後跟自己的經歷相結合,能夠產生新的意義,經歷過這種不斷發酵的過程,知識就在人的頭腦中沉澱下來,最終形成智慧和見識。

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所以在作者看來,所謂學習就是閱讀。人需要用書籍來滋養自己。

正像我們中小學教室里的牆上經常寫的高爾基的那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打磨語言能力。讀書是這個世界上鍛煉大腦最有效的方式。其他像電影,繪畫,音樂遊戲等等,也都可以對人的大腦進行塑造,但是最能鍛煉大腦的方式依然是讀書。

原因很簡單:書籍是語言的載體,而語言是人類的根基。

不論時代怎樣發展,人類都必須不斷的使用語言。

語言能力的差異決定了人感受、看待世界和與人交往的方式。

20世紀最有名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曾說過,「我的語言的限制,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制。」

正因為如此,人們錘鍊自己的語言能力,就沒有比書籍更適合的了。

很多大作家都在自己的手邊放一部經典作品,時不時的拿出來閱讀,進行錘鍊自己的語言訓練。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打磨和錘鍊自己的語言能力。

所以作者建議,大家應該儘快找到一本可以引起自己共鳴的書籍,一遍一遍地閱讀,堅持下來,就慢慢會擁有力量。

3.增強生活能力。喜歡歷史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歷史書中所記述的一些場景和情節,就在我們周圍上演。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通過閱讀書籍,我們可以學習其他人應對同類事件的方法。因此,書中知識能夠成為我們應對複雜變化世界的憑藉,從而讓我們了解這個社會的真實面目,讓我們保持健康,學會堅強,變得強大,可以更好的生活。

二、讀什麼書?

1.讀經典。所謂經典,庫切在《何謂經典》中說,就是那些「歷經最糟糕的野蠻攻擊而得以劫後餘生的作品」。

通俗的說,經典書,就是指那些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經久不衰的著作。這些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夠表現本行業精髓和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作品。

經典並不僅限於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還包括許多人文社科類著作。

可經典閱讀的情況並不理想。

有專業機構對2015年中美兩國著名大學學生全年學生借閱圖書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排名前十的大學的圖書館學生借閱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尼科羅·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和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

而中國排名前十的大學的圖書館學生借閱量最高的依次是《平凡的世界》《三體》《盜墓筆記》《天龍八部》《明朝那些事兒》。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看哲學書,就比看通俗讀物高級。只是相比較而言,歷經時間淘洗的名著,會更能滋養讀者的心靈,引導讀者的價值觀。

經典那麼好,可閱讀率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太難。

閱讀這件事說簡單,很簡單,但細究起來,又特別複雜。閱讀,特別是閱讀經典作品,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須有一定的條件。比如,需要一段相對寬裕的時間,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一些閱讀方法技巧。

相關技巧可以參閱本文的第3部分和筆者的其他文章。

2.閱讀各個領域的暢銷書、長銷書。

每個領域都有那麼幾本經久不衰的著作,用我大學裏一位老師的話來說,「這幾本書是你想研究這個領域,總也繞不過去的。抓住了這幾本書,你就能迅速在這個領域迅速佔領制高點。」

比如作者提到的,如果你要讀俄國文學,就繞不開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而去閱讀他的《罪與罰》、《白痴》、《卡拉馬佐夫兄弟》。

而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古代歷史,那麼司馬遷的《史記》,也是你不得不讀的。

對於想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的讀者來說,第一本要讀的可能就是魯迅先生的《中國古代小說史略》。

這些都是經久不衰的長銷書。

這和上面說的經典,有的時候是重合的。

3.怎樣判斷一本好書?

作者茂木健一郎認為判斷一本好書的標準是「想要討論此書」。

喜歡分享是人類的天性,當發生了一些驚心動魄的大事件時,大家都願意和家人朋友分享。

讀書也是這樣。「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讀過一本書,如果你有強烈的與他人分享的欲望和想法,是判斷這是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之一。

其實經典書和暢銷書,都是由口碑打造出來的。

人們願意討論的事物更容易走紅。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作品歷經時間的洗禮,會自然而然的通過這種和那種的聯繫,突出出來。

三、怎樣讀書?

1.廣泛的讀。大腦適合雜食。我們實在沒有辦法預知什麼樣的知識,才會對自己有用。大量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充分發酵,在大腦內形成優質的土壤。讀過1000本10000本書的人,他們的腦中會積蓄相應的養分,最終結出新鮮美味的果實。

上學的時候,我們都有統一的教科書,可一旦走上社會,我們會發現生活存在着多種可能性,再也沒有了完全正確的教科書。

所以我們面對人生中的問題,不論什麼領域,都應該嘗試着去探索,並從中摸索出自己的答案。而探索最簡潔的方式,那就是閱讀相關領域的書籍。

2.同時讀多本書。作者認為讀書沒有必要一本一本的按順序讀完。我們可以嘗試同時讀幾本書,比如我們可以今天讀小說,明天讀非虛構作品。

不管讀什麼書,只要能堅持,一天讀上十幾頁,就像鍛煉肌肉一樣鍛煉我們的閱讀能力,閱讀的速度和理解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同時閱讀多本書,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判斷力。每一本書只能代表一家的觀點,我們同時看多本書,觀點之間就有碰撞,就有激發,這就好像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互相討論一樣,就可以發現誰說的有道理,也可以互相補充,最終得出解決這個問題較為公正公允的結論。

鼴鼠的土豆老師推薦主題閱讀,比如把閱讀、寫作、個人成長等同一主題的書一塊找來,同時閱讀,效果會特別好。

3.打造自己的經典。人的一生,時間極其有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應該利用我們有限的時間多讀自己喜歡、有價值的書籍。

作者建議我們應該打造屬於自己的經典。

很多大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經典,比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經典是《唐吉柯德》,蘇格拉底的經典是《伊索寓言》。

大家可以停下來,想一想,有哪幾本書是你真正喜歡、對自己成長真正起到作用的?

如果有,你很幸運,把它找出來,放在手邊,經常拿出來翻閱,讓它融入到你的血液之中;如果沒有,從現在開始嘗試着建立自己的經典。

4.把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結合起來。隨着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網上閱讀越來越方便。正因為方便,網絡信息也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所以很多人認為電子閱讀很低級,而紙質書籍很高端。

其實電子書和紙質書各有優勢,前者輕鬆便捷,後者可信度更高。不論哪一種閱讀形式,可能在閱讀體驗的時候存在着差異,但是在信息獲取方面,沒有本質的區別。

因此,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利用它們的優勢,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採用不同的閱讀形式,方便快捷、從容不迫地獲取信息,獲取知識,獲取智慧。

5.靈活運用速讀。閱讀速度的快慢不是檢測閱讀質量高低的最主要標準。我們應該根據閱讀目的,和閱讀內容的不同採用不同的閱讀速度。

同樣的閱讀內容如果讀的快,我們對內容的理解肯定會降低。

速讀不是讀得快,而是讀的少。

有些書根本不需要逐字逐句的去讀。

我們可以瀏覽目錄,掌握整本書的框架,然後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作為閱讀的重點。

另外,就像人和人之間也有合不來的一樣,人和書之間也是這樣,有些書別人評價特別高,可我們就是讀不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速讀的辦法,只了解一個大概就可以了。

高爾基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世界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讀書可以帶我們深入了解人類自身和世界的發展變化,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和應對社會的能力。

與其花時間和金錢去研究江湖上各種健腦補神的藥品,不如拿起一本書,既能學到知識,又能開發大腦,何樂而不為?那茂木健一郎的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兒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兒去。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大腦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27/148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