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物語:當你認為自己很「牛」的時候,你可能只是井底的那隻蛙。
在我的職場生涯中,我見過很多「厲害」的人,他們大多是在自身專業領域有過多年經驗,並且取得了一定成績的人,或為大公司老闆,或為中高層管理者,或為業務骨幹。我一方面欽佩他們的才幹,另一方面也發現,他們中的多數人,在骨子裏都有一種志得意滿的優越感。在工作中,他們表現出某種強勢、專斷,根本聽不進他人、下屬的意見。
我能理解,當一個人在自己的小圈子內,做得比其他人都好的時候,自然會產生某種驕傲的情緒。但我始終相信,一個真正有大眼界、大智慧的人,一定是一個非常平和非常謙虛的人。如果一個人,不停地試圖證明自己、表現自己,同時對他人的優點視而不見,對他人的意見缺乏尊重,那隻說明,他自身仍然存在巨大的局限。
這種局限,在格局、在氣度,歸根到底,在於一個人的眼界和思維方式。有一句話說得好,學得越多,就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越是博學越謙虛。我最敬佩的,是那些學識淵博的謙謙長者。他們話語不多,但每句話都耐人尋味,他們有足夠驕傲的資本,卻永遠給予對方以極大的尊重,讓人如沐春風。
最近讀了《窮查理寶典》,我覺得查理·芒格就是這樣一位長者。而他思想的精華,就是「多元思維」理論。其實在工作中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刻意培養自己的多元思維,這會讓我們突破自身局限,獲得超越他人的眼光和洞見,成為一個擁有「普世智慧」的人。
01比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擁有智慧
網上有一個段子是這麼說的:
一個物理學家、一個化學家和一個經濟學家漂流到孤島上,飢腸轆轆。這時海面上漂來一個罐頭。
物理學家說:「我們可以用岩石對罐頭施以動量,使其表層疲勞而斷裂。」
化學家說:「我們可以生火,然後把罐頭加熱,使它膨脹以至破裂。」
經濟學家則說:「假設我們有一個開罐頭的起子……」
雖然只是一個段子,但也能反映出現實——不同專業的人,在面對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問題時,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物理學家想不到化學家的方法,化學家想事情也不會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專業,局限了一個人的思維,就像《窮查理寶典》中的那句名言:「在手持鐵錘的人看來,全世界都像一顆釘子。」
上大學時,我們學習的是專業知識,找工作時,我們強調「專業對口」,工作中,我們分崗定責,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而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就會更加習慣於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去評判一切,形成了更為牢固的思維定勢。
而宇宙是一個複雜的整體,人類全部的知識都是在嘗試對這個複雜整體進行研究,各學科之間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正如約翰·繆爾說:「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間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我們的傳統教育,過於強調學科邊界,使我們形成了單一思維模式,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擁有知識,卻並未能獲得智慧。
智慧應該怎樣獲得?查理·芒格告訴我們,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只有這樣,你才能獲得一種「普世智慧」。
查理·芒格是全球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是「股神」巴菲特密友,是其成功背後起決定作用的人。他為人十分低調,始終置身於公眾視野之外,但當他在會議中開口時,所有人都會挺直身子,聚精會神地聽他講話,生怕漏掉一個字。
比如,在公司的年會上,他經常引用剛剛讀過的某本書中的話,為巴菲特的講話做補充說明。這種引述通常在第一眼看去,和投資無甚關聯,但是經過芒格的一番解釋,馬上就變得相關了。
查理·芒格說,一個愛思考的人,會從每個學科中得出非常出色的思維模型,在這些重要的想法中相互借鑑,產生融會貫通的理解。這是一種跨學科多元思維,在這個方向上深耕的人,不僅能成為好的投資者,也能更好地為人處世,成為好領導、好員工、好市民、好父母、好配偶和良師益友。而那些固執己見於某個學科的人,即便能夠成功,也只是曇花一現。
02比發表主張更有用的,是不同的解釋
對於跨學科的多元思維,查理·芒格用了一個形象的名詞來描述:格柵模型。就是有一個整體框架,然後這個框架被分成一個一個小格子。「在你的頭腦中有很多模型,」他解釋道,「你應該把你的經驗,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獲得的,分類安置在這個格柵模型中。」
那麼我們應該往這些小格子裏填充哪些東西呢?答案就是一些基礎學科的知識,包括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哲學、數學等等。
不要被嚇到了,這不是要你成為精通各個領域的全能型人才,你需要掌握的,只是中學、大學裏就學過的這些學科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
所有學科的知識,所有最基本的規律,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認知和解釋,是無數大師皓首窮經才得到的智慧結晶。我們在學校接觸了這些知識,但一出校門就還給了老師,很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它們。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如果你能夠養成隨時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分析的習慣,你會更容易透過現像直抵本質。
比如,有人問:為什麼北京房價那麼高?第一種人回答:都是炒房團搞的!第二種人回答:北京的土地供應稀缺,而高購買力人群又過度集中,所以推高了價格。有人問:怎麼增加團隊的認同感?第一種人回答:領導要經常開會強調!第二種人回答:人的認同感來自全力以赴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參與的儀式感都很重要。
兩個問題中,後者的回答明顯比前者更有深度,因為前者的回答僅憑主觀直覺或隨大流,而後者的回答則分別運用了經濟學、心理學的原理,二者之間的層次高低一目了然。
這還僅僅是應用了某一個學科的原理。如果能夠跨學科思考,用幾個學科的知識來分析某一個現象,那答案一定更精彩,也更能夠貼近事實的真相。所以芒格說,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牢牢記住一系列原理,什麼複利原理、概率論、排列組合原理、決策樹理論、誤判心理學等等,把它們加在一起,共同作用於同一個方向時,你得到的通常遠遠超過幾種力量之和。
我在網上讀到過一句話:越是成熟的人,越少談主張,而是在從不同角度來做解釋。就是面對一個問題,他很少說那些主張性的觀點,比如政府是應該怎樣啊,你這麼做是對是錯啊,誰是好人誰是壞蛋啊……這些話題,他不討論,不評論,他更關心的是,面對一個現象,有沒有不同的解釋,能不能換一個角度去看?
將「思維方解釋性」式與「格柵模型」結合起來,這必定能幫你將自己的思考躍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03比埋頭努力更重要的,是打造你的多元思維
我們都有成為像查理·芒格這般厲害之人的願望,但真正去做的人少之又少。為什麼呢?因為大家本能地覺得,要打造他那樣的多元思維模型太難了。但是查理說:「普世的智慧是非常、非常簡單的。有一些相應的準則和真正的大智慧,在尋找它們的時候很有趣。重要的是,這種樂趣不會終止。」
如果你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要求進步的人,你也可以嘗試着打造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你需要做的歸結起來只有兩點:第一,尋根究底;第二,廣泛聯繫。
尋根究底,就是要從許多不同的知識領域獲取那些最有價值的概念,或者說模型。你可以把學校里學過的各科課本翻出來,複習一下其中的基本概念和規律,作為自學的起點。你不用面面俱到,只需學習其中的基本原理,真正掌握它們,讓它們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你也可以從自己感興趣或正在從事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最重要的基礎知識。比如你是做營銷的,就要閱讀營銷領域的經典書籍,把最基本的營銷概念、市場概念先徹底「吃透」。注意:要找到最重要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學習的同時,你要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隨時留心,看看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是否應用了某些規律。試着用這些規律去解讀各種現象。
廣泛聯繫,就是要找出各學科之間的相似要素,在不同的知識領域裏找尋其中的聯繫。心理學研究指出,只有在原來的領域和新領域存在相似要素時,學習才能傳遞。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理解A,而且辨識出B中有和A相近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更容易理解B。
比如,在物理學領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提出了力與力之間的均衡(動態或靜態的平衡)狀態。牛頓之後,200多年的時間裏,經濟學家通過均衡理論解釋經濟行為,研究需求、供給和價格之間的關係;在生物學領域,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而其後的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中的生存鬥爭與自然界中的進化相似,人們在為獲取珍貴的資源而不斷鬥爭,最終會導致社會、政治和道德的進步……只要願意去探究,你會發現世間凡事皆有本源,萬物皆有聯繫,而你的思想也必然會隨之變得更深刻、更通透。
廣泛聯繫,你就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看問題。比如你手裏拿着一支鋼筆,你可以從幾個角度去分析。從工程學的角度,它是怎樣製造出來的,有哪些結構,其功能是怎樣實現的?從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它的顏色、花紋體現了怎樣的設計?如何讓人賞心悅目?從經濟學的角度,它使用了什麼營銷技巧,定價策略,促使你最終購買?從歷史學角度看,過去的筆是什麼樣的?鋼筆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來的?如此等等。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隨時隨地做這種練習。
在工作中,你一方面要精通自己的專業領域,另一方面也要借鑑、應用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你是一名新媒體編輯,你除了運用自己在文字上的專業能力外,如果還能加入一些心理學的知識,通過對讀者閱讀心理的預判,來確定自己的選題、標題、內容及展現形式,那麼你的文章必然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如果你是一名決策者,那更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據說查理·芒格在決定是否要投資一家公司時,不會對這家公司的財務信息進行膚淺的評估,而是要對它的內部經營狀況,以及這家公司所處的整體「生態系統」作出全面分析。他會借用並糅合來自各個傳統學科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包括歷史學、心理學、數學、工程學、物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等等。而這也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總的來說,如果你很想進一步提升自己,那麼打造多元思維是一條很好的途徑。生活中,你要多從幾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職場中,你要將兩種學科以上的知識刻意合併使用,避免陷入常規套路當中。願我們都能成為芒格那樣的人,終生保持着對知識的極大興趣,做一個謙遜的智者,卓然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