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沒看過石庫門 都不敢說你去過上海

  你心中的上海,是什麼味道的?

  也許是小資、腔調、繁華、老洋房,或是一句「儂曉得伐?」「阿拉上海寧」……

  在本地人心中,有一個名詞能代表了整個上海的味道,它既是海派文化所蘊涵的根,也是上海弄堂文化的源。

  王安憶在《長恨歌》裏寫,它是壯觀的景象,就像是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

  仔細一看,木框窗扇是細雕細作的,屋頂上的瓦也是細工細排的,水泥有些脫落了,露出了裏頭鏽紅色的磚。

  而在這之下的弄堂里,又是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

  它們帶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遺傳,還有一副官邪的臉面。

  它又是感性的。

  這裏有積着油垢的廚房後窗,地上的水漂着魚鱗片和老菜葉,屋子裏滿是灶間的油煙氣。而不遠處的後弄,飛着夕陽里的一些塵埃。

  這裏很日常,一條條一排排的里巷,有煙火和人氣,也有滿是人世間的情理。它們瑣瑣碎碎,卻又能聚沙成塔。

  它一直臥虎藏龍於上海的各個角落。

  佇立於在上海鬧市區之中難得的閒靜之地,見證了上海的十里洋場和百年風華。

  它,就是上海的石庫門建築。

  01

  石庫門,老上海人長大的地方

  每個老上海人,心裏都有弄堂情節。

  作為上海本地最大的群居建築,老上海人的童年,幾乎都是從石庫門老房子裏頭過來的。

  畢竟,這些自己打小長大的地方,有着最為地道的上海味道,這是毋庸置疑的。

 https://m1.aboluowang.com/uploadfile/2020/0719/20200719101434738.gif

  如果你走在上海的大街上,有可能會在拐角處看到一個個區別於旁邊新式建築的「老社區」。

  如果抬頭看,門楣上還寫着"某某里"。

  那它就一定是"石庫門裏弄"了,也就是上海人口中的弄堂。

  「里」,指的是群居、聚集的地方,「弄」,指的是建築物間狹窄的通道。

  兩個字連起來,就是由一條條小弄組成起來的住宅群。

  石庫門的蹤影,遍佈在上海的中心城區各處。

  在中國的建築史上是難以複製的奇蹟,它是上海的標誌,也是上海骨子裏的「底色」。

  無數老上海人的生活記憶,就曾留在這一條條弄堂之中。

 alt=

  當走進石庫門裏,仿佛在時光倒流,如置身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仿佛能看見幾十年前人們生活的蹤影。

  石庫門的弄堂口,基本都會有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老式煙酒店。

  老闆大多數是個爺叔,店裏開着個收音機,能不能聽得清不重要,開着就對了。

  平時不忙的話,就悠閒地坐在躺椅上看看報紙,抽抽紙煙,眼角偶爾瞄一下進進出出的每個人。

  煙酒店裏售賣的東西,和居民的日常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只要是生活裏頭會用到的,這裏應有盡有。

  小到小朋友最愛的零食、縫衣服用的針線、家裏做飯用到的油鹽醬醋,大到裝修、修家電這些事,都能找爺叔來幫個忙。

  那時候爺叔的角色,像極了現在的小區物業管理處主任。

  再往弄堂裏頭走幾步。

  左邊是正在洗衣服、洗菜的主婦;晚飯過後,在門口,坐着竹椅在乘涼的一家老小;在家門口望着巷口丈夫歸家身影的女子。

  右邊的房子裏,正在散發着正在做紅燒肉的氣味;新鮮水果和蔬菜切開的味道;洗好的被褥,晾好後散發的陣陣香氣……

  與平日紙醉金迷的上海不同,這裏有一個個熟悉的、真切的生活場景和日常味道。

  對老上海人來說,石庫門是他們生活里離不開的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之中的安心之處。

  石庫門的氣質,有些像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

  遵循着市井文化的觀念,每個人都把握着適當的分寸感,中規中矩的過日子。牆外市井,牆內靜謐。

  無論外頭發生了什麼事,裏頭的人依舊悠然自得的過着自己的生活。

  城城還想說的是,金宇澄以上海為背景的小說《繁花》,近期已經由王家衛導演在上海開機拍攝了。

  講了幾十年前,曾經在上海石庫門裏那些生活、打拼的渺小的人們發生的故事。故事裏,每個人都像是一簇花,上海就是由在這些小花,組成了如今繁花似錦的大都市。

  金宇澄還說,「王家衛給我看100張石庫門照片,讓我挑選出5張。我眼睛也看花了,這個好看,那個也好看。」

  而王家衛卻說,「只能選出5張。」

  真酷。至於成片如何,咱們拭目以待吧。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那一座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19/147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