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牛市更可能成為資本的絞肉機。
周一,中國股市三大股指上漲,滬深兩市成交量連續第六個交易日突破1.5萬億,中國投資者以5年以來最快速度加槓桿購買股票。儘管債務推動的成交量暴增,但中共監管層卻未提及槓桿融資風險。對此,有經濟學家提醒,資金推動型市場貽害無窮,2015股災殷鑑不遠,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牛市很有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絞肉機。
A股市場再度火爆投資者加槓桿購買股票
周一(7月13日),A股三大股指全線上漲,兩市成交額連續第六個交易日突破1.5萬億元。截至收盤,上證綜指上漲1.77%,深成指漲3.5%,創業板指漲3.99%,觸及自2015年11月26日以來最高,該股指今年累計上漲61%。兩市漲停個股數量超200家。
滬市成交7173.97億元,深市成交9550.43億元,兩市合計成交16724.40億元,較上一交易日的16125.17億元有所放量。
《券商中國》以「大漲起來的A股更可怕!」為標題報道說,市場情緒再度火爆,兩市市值一日飆升近2萬億。
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7月13日報道,中國投資者們正以5年來最快的速度加槓桿入市購買股票,助推了一場失控的反彈,在過去一周,股市市值增加了1萬億美元。
根據中國證券金融的數據,上周五,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融資融券餘額(從經紀人處借款購買股票)連續第10天上升至1.3萬億元(1859億美元),為2015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報道說,儘管債務推動的購買量猛增,中共監管機構對此似乎並未感到不安。上周末由中共副總理劉鶴主持的一次高層財務會議上,有關打擊上市公司會計欺詐和收緊退市規定的討論被提上了議程,但沒有提到與融資融銀相關的風險。
這種加大槓桿購買股票的行為讓人想起2015年中國股市崩盤的情景,儘管目前的槓桿水平比2015年6月2.3萬億元峰值低約40%,但當年中國股市蒸發了5萬億美元。
瑞銀集團(UBS Group)表示,投資者應密切關注日交易額、保證金融資、新開戶和新共同基金推出等方面的數據,以判斷對中國股市的人氣。
瑞銀提醒,低於預期的中期收益、中美緊張關係的加劇以及監管機構的打壓,都可能增加下行風險。
經濟學家:牛市是頂層富裕家庭的機會 卻是底層家庭的絞肉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7月1日發佈的報告顯示,在2014-2015年大牛市與股災期間,中國家庭所持風險資產的財富不平等現象顯著加劇:在這一時期的活躍交易中,股票市場頂端0.5%的家庭獲得了收益,而底層85%的家庭損失慘重,高達2500億人民幣。
報告稱,阿爾弗雷多(Alvaredo)等學者研究證實,過去的50年間,全球財富不平等現象激增。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則是極端高收入人群的財富份額正在飆升,即便他們只佔總人口前0.01%。
這種財富集中度看似是由於收入分配愈發不公,背後卻有另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金融投資的收益嚴重不均。正如皮凱蒂的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2014)所強調的,第二種差異是激化財富分配不公的重要誘因——「有錢人比別人獲得更高的平均回報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7月11日以《股票牛市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絞肉機》為題撰文,認為股市上漲對每個個體投資者而言都是個好事,但全身而退才更重要。投資者要清楚,資金推動型市場貽害無窮,2015股災殷鑑不遠。預測點位很難,也沒有意義。不過,可以預見,這一波是外資割散戶的韭菜,加上官方媒體鼓吹牛市,過去的教訓慘痛的。
管清友表示,牛市來了真的那麼重要嗎?從歷史經驗上看,就像那個段子說的,在熊市里憑專業能力賺到的錢,在牛市里都虧回去了,牛市很有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絞肉機。所以,一方面,投資者要看到流動性的變化,北上資金的增加,同時也要堅持原來的市場判斷,投資標的基本面要素,估值、價格、賽道等,有了這樣的判斷,無論牛市來還是沒來,都應該以不變應萬變,而不是媒體一說牛市來了,很多人一慫恿,甚至很多人散佈小道消息、所謂的內幕消息,就義無反顧、頭腦發熱地衝進去,這樣,虧錢的概率非常大。所以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要保持頭腦冷靜、獨立思考,仍然要堅持從微觀上選擇投資標的,注重投資標的基本面。
管清友提醒,對於可投資產規模不大的普通投資者,千萬不要加槓桿炒股,加槓桿的風險極其巨大,不要一聽說牛市來了就急於動手,大部分人投資是賺不到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