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臭汗源於肝 虛汗源於肺 冷汗源於腎

夏天容易出汗,特別是比較胖的人,一動就出汗,汗水黏黏的,讓人很不舒服,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設法不出汗、少出汗,其實這些做法,完全違背人體的生理規律。

俗話說:「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汗可以調節體溫、體液,排泄體內廢物,還可使皮膚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細菌對人體的侵襲。

但是,如果出現這幾種「汗情」,你就要注意了,是身體發出的無聲警告,需要額外注意!

一、這些部位出汗異常,身體可能有問題

1、臭汗源於肝

如果出臭汗的話,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肝脾濕熱的問題了。也就是說,臭汗,源於肝脾,尤其是和肝關係密切。

比如,一個人總是七情不暢,心態抑鬱,日久肝氣鬱結。肝鬱化火,就會產生內熱,同時,脾胃之氣也會失於健運,就會產生濕熱困阻中焦。

這樣一來,肝脾濕熱內蘊,熏蒸肌表,就會出汗。由於這種汗是濕熱之邪蘊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穢。

肝脾濕熱偏於肝經濕熱者:這種臭汗容易循肝經所及之處而外滲,此類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黃膩、小便色黃等問題。

肝脾濕熱偏於脾胃濕熱者:往往手腳心特別愛出汗,因為脾主四肢。

2、虛汗源於肺

一般情況下,虛汗主要指肺氣虛。肺氣衰弱,就特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見的肺系疾病,這是因為肺衛不固,病邪就會襲表犯肺而來。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風門、肺俞、膏肓(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腎俞等,這樣不僅能有效緩解虛汗症狀,還能增強免疫,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3、冷汗源於腎

我們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常常會出冷汗,為什麼呢?因為驚恐會令腎氣下趨,腎陽內郁,就會手腳冰涼,汗出不溫。

此外,如果經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首先也應考慮是不是腎陽虛所致。因為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腎陽虛弱,就會導致一身陽衛之氣衰弱。

而衛氣有固攝津液的作用,陽衛之氣衰弱,津液就會外泄,導致多汗。同時,由於腎陽不能溫煦,所以汗是涼的。

針對這種情況,應該溫補腎陽,建議艾灸:命門、腎俞、神闕、關元、湧泉,或者直接灸督脈(督脈督一身之陽氣,只要是陽氣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為養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調理。使用期間應避免煙酒生冷等禁忌事項。以免出現不適症狀。

二、汗液顏色異常,肝肺膽有問題

真正的汗水是沒有顏色的。如出現黃色是因為微生物對汗水當中的一些微量原素發生化學反應所致。而且,某些身體有疾病的人,汗水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當出現不同於一般顏色的汗水時,就要考慮會不會是身體生病了,需要及時就診。

1、黃汗

汗液呈現黃色,多是由於血液中一種稱為膽紅素的物質濃度過高所引起,主要見於肝膽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肝硬化等。此外,過多進食胡蘿蔔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現暫時性的黃汗。

此時,建議及時就醫,如是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幾種常見肝膽疾病患者,日常可用陳皮進行調理:慢性病毒性肝炎,可用黨參陳皮瘦肉湯、陳皮排骨、陳皮小米粥等;肝硬化,可用黨參扁豆陳皮粥、玉米須陳皮飲等。

2、白汗

從中醫看,白色屬肺,肺色外露則現白汗,多為肺陽虛所致,常與肺功能虛弱有關。有時,疼痛劇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肺陽虛,在治療上,應以溫肺健脾、益氣化涎為宜。在藥物上,可選用細辛、乾薑、桂枝、麻黃、丹參、人參、甘草等;在飲食上,可選用蛤蚧、核桃仁,白果、山藥、鵝肉等源溫肺散寒食品。

3、紅汗

汗液呈現紅色,多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也可能是身體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於面部和腋窩處產生色素的細菌所致,也可能是藥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鉀等化學製劑,也可有紅汗出現。

內分泌紊亂,日常作息飲食都要多注意,尤其是不能熬夜,同時可用四物湯進行調理;如是身體某部位出血務必及時就醫止血。

4、綠汗

汗液變為青綠色,提示有膽汁外泄,如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三、汗的味道異常,身體有病症

患有不同疾病的人所排出的汗液味道是不同的,可以通過聞汗味來自測身體的某些疾病。

1、腥臭味

汗液帶有特殊的腥味,這可能和熱證或者是濕熱證有關係,一般都是屬於肝熱,或多見於肝硬化。

從中醫角度講,肝負責處理和分解有毒物質。日常飲食中的煎炸食物及煙酒等,均令體內積聚不少有毒物質,加重肝臟負擔,造成肝熱。而出汗是排毒的一種途徑,故肝熱者的汗多有異味。

而肝硬化的病人,不能將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很多蛋白質隨着汗液排出被細菌分解,產生特殊的腥臭味。出現這種味道,日常我們就要多喝菊花茶來緩解症狀了。

2、芳香味

如果汗液之中有股芳香味,常是糖尿病人的體徵。還有些小兒在汗液中能發出一種槭樹樣的獨特芳香,表明小孩子患了槭糖尿病,屬於遺傳性疾病。

注意:出汗後切忌喝冰鎮飲料,要適當補充常溫下的白開水或淡鹽水,少量多次攝入。

3、尿臭味

汗液中含有尿騷氣,汗干後會在皮膚上留下結晶,這是尿毒症的表徵,為尿毒症腎氣衰竭的症候,病情較為嚴重。

4、酸味

如果汗液中帶有酸味,可能患有活動性風濕病。長期服用水楊酸、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的藥物也可導致汗液氣味發酸。

出現這些「汗情」千萬別大意!

及時調理把大病扼殺在萌芽期!

人的陽氣在表,出汗能讓體內的濕氣隨着汗液排出,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適當出汗還能起到散熱、調節體溫的作用,可以疏通毛孔、滋潤皮膚,這時還是不要抱着空調不放,否則到了秋冬收藏季節容易落下病根。

然而,微微出汗才是養生,大汗淋漓則是「耗生」!中醫醫書里有說「大汗亡陽」大量出汗會耗氣傷陰,導致自身體液的過度消耗,體內陰陽平衡被打破,對身體肯定不好!

在《素問·宣明五氣論》又有「五臟化液,心為汗」的記載,《景岳全書》也認為「汗由血液,本乎陰也」。雖然我們都知道心主血脈,但汗和血產生是同根同源的,足以體現汗液的珍貴。這也許就是「血汗錢」一詞所蘊含的道理吧。

看看你流的是哪種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比如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飲用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人體容易出汗,但出汗的量一般不會太多,大多為一時性的。

正常的汗出,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範圍:全身均勻有汗

汗量:微微有汗,發潮發潤

時間:可持續,不是陣陣冒汗

色味:無色或淡黃,味略咸,無難忍異味

次數:一天出汗兩三次,大汗不超五次

但是,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發生改變,很可能是體虛的表現或者是某些疾病的一種提示,一定要引起重視。

異常出汗提示健康問題:

1

一動不動也流汗——氣虛自汗

白天出汗比別人多,稍微運動就大汗淋漓,甚至坐着不動都會出汗。體質較虛、大病初癒或者肥胖的人多見,主要是氣虛導致的

汗出怕風,氣虛的人易患感冒,常感覺神疲、乏力、氣短、食慾差等,這時候需要吃點山藥補一補脾肺腎。

2

常常睡覺出大汗——陰虛盜汗

晚上睡覺的時候出汗,輕者入睡後稍有汗濕,重者每晚衣被盡濕,醒後汗停,這種在中醫里叫作盜汗,主要是陰虛火旺導致的

經常盜汗的人,常伴有手腳心熱、兩頰潮紅、口咽乾燥、容易心煩失眠等問題,這時候可以吃一點酸棗仁助眠養陰。

3

半身汗、奇怪汗——警惕糖尿病

上半身有汗,下半身無汗,或在進食數秒後,忽然出汗,同時伴有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等症狀,要警惕糖尿病。

4

胸悶汗、出冷汗——提防心臟出事

心臟出現問題時,由於體循環淤血,會導致周圍血液回流受阻,毛細血管壓力增高,液體滲出,如果出汗特別是出冷汗的同時,還存在胸悶、胸前區疼痛等一系列症狀,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

5

全身汗、持續汗——當心甲狀腺疾病

經常出現莫名的燥熱,隨後全身出汗且持續出汗,這樣的情況,可能顯示你的新陳代謝處於異常旺盛狀態下,或許是甲狀腺給你發出異常的「信號」。

如何改善多汗的問題

糖尿病、心臟病、甲狀腺疾病導致的繼發性多汗,要及時就醫針對病因治療。

如果是氣虛導致的自汗,以及陰虛導致的盜汗,可有針對性地進行飲食、按摩、艾灸調理。

1、改善自汗:多補氣

自汗多為氣虛不固,建議多食用山藥、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補中益氣的食物,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以補益機體,改善氣虛症狀

在選穴上,推薦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

氣海穴是大名鼎鼎的「補氣穴」,前人有云:「氣海一穴暖全身」,意在強調氣海穴有溫陽益氣、化濕理氣之功。

關元穴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是統攝元氣之所,能培元固本、補氣益精。

俗話說「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按足三里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是補益氣血的要穴。

2、改善盜汗:要滋陰

盜汗的主要原因是陰虛內熱,陰陽不調。平時飲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陰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圓、阿膠、麥冬、山藥、百合、銀耳等。

出現陰虛盜汗的人,可以通過揉按,或艾灸陰郄穴、後溪穴、三陰交穴來改善症狀。

陰郄穴是調理盜汗的特效穴,《百症賦》曰:「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陰郄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而汗為心之液,陰郄配後溪,有清虛熱、斂陰液之效

三陰交為脾經、肝經、腎經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揉按或艾灸三陰交穴相當於對這三條陰經都做了調節,能促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

個人體質不同,出汗原因也不盡相同喲。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崆峒養生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25/146919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