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素書》:讓利 避開的是禍患;忍辱 收穫的才是福報

在生命中,看似痛苦的事情,未必會真的讓你痛苦;看似得意的事情,也未必真的會給你帶來福報。

當一個人不能看清這世間福禍相依的本質,只是由情緒主導自身,得之過喜,失之過憂,那麼他的人生將會過得非常痛苦,無論遇見了什麼,最後在他的手裏,都會變為糟糕的模樣。

情緒對於人生來說,就好像也是一個「攪屎棍」,面對事情,它只會混亂自己的心智,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而對事情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

所以,一個人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局面,要拋開情緒,用情緒背後的理智狀態,去面對人生所遇見的一切。

在《素書》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受到猜疑,而能不為自己辯解,不躲避;在利益當前,懂得不悖理苟得,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之為人中豪傑。

遇到屈辱的事情,不要把自己活得太過於「清白」,學會承擔一些,即便屈辱看似並不是多麼好的事情;而遇到利益時,也不要急着攬入自己懷中,要想着退讓一些,即便利益看似是美好的東西。

因為任何事情的背後都有我們看不見的淵源,忍辱的背後是擴大自己的胸懷,而且人生福報和災禍都是有定數的,在你忍辱的同時,自然也是另一種避禍。

古代有一個樂善好施,精通醫術的魏老先生,無論貧富他都給人治療,對於十分貧困的病人,不但分文不取,反而送錢送藥,與其說是行醫,倒不如說他是行善。

有一次,他上門給人看病,病人枕頭旁邊丟失了十兩銀子,他的兒子聽信讒言,懷疑是魏老先生拿了,但是不敢當面去問,就拿了一炷香,跪在先生門前。

魏老先生見了就說:「你為什麼跪下?」

這個人就把丟失十兩銀子的事情告訴魏老先生,魏老先生這個時候說:「是的,我只是暫時應急,打算明天複診偷偷還回去的,既然你問了,我就把這十兩銀子還給你吧,你不要跟外人說。」

於是,老先生就把十兩銀子給了他,大家知道了之後,都評價老先生,說:「他一向品德高尚,怎麼會有這樣骯髒的行為呢?」

於是,誹謗聲議論聲,聲聲四起,先生聽後神態自若。

後來這個病人痊癒,在自己家打掃房間時,在褥被下面找到了銀子,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當初誤會了魏老先生。

於是父子兩個一起來魏老先生家裏,手捧着燃香跪在老先生面前,一五一十的說出了真相。

老先生把他們扶起來,說:「這有什麼關係,不要放在心上。」

這時,對方非常不解的問:「為什麼那天您明明沒有拿,卻甘願受侮辱之名呢?」

魏老先生說:「我與你父親都是相鄰,我知道他勤儉愛財,當時又是在病中,如果知道丟了十兩銀子,病情一定會加重,甚至一病不起,所以我寧願受點委屈,背點污名,也要讓你父親得知欣喜,病自然好起來。」

從這一件事情之後,魏老先生的名聲傳的也就更開了。

忍辱、讓利,這都是平常人做不到甚至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是這樣看似違背常理的行為,背後卻藏着真正的高尚風格和大智若愚的智慧,這也是《道德經「上善若水」的道理。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能承受國家的之屈辱,才能稱之為社稷的君主,能承擔國家的不祥之兆,才可以稱得上天下的君王。

一個人的偉大,並不一定是高高在上,反而是身處卑下之位,承擔別人所承擔不了的侮辱和痛苦,能承擔多大的苦難和委屈,就能擔負多大的成就和輝煌。

一味追逐聲名顯達,高官清明,一旦做事不夠公正,必然會有災禍;一味貪圖家業興盛,一旦家業得到不夠合理,就會損害自身。

人生真正的好和壞,更存在於我們看不透的地方。

所以,不要讓情緒左右了自身,以理智的狀態去對待所有的好和壞,才能讓好變得更好,而改變壞的因素,逐漸趨向於好。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國學書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10/146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