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鄭任汶:高雄人親手撲滅韓流 罷免「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

—「罷韓國家隊」開不出這樣的票數

作者:
自從有民選市長以來,總共七次的市長選舉,若不計合併前的高雄縣長選舉,高雄市從來沒有出現過土生土長的直轄市長,從吳敦義、謝長廷、陳菊、韓國瑜等全都是外來而選上的市長。其中,更可看到在中北部發展受挫的政治人物,轉進港都,受到高雄市民無私的熱情歡迎,只要展現誠意就會被接納擁抱,但若想要腳踏兩條船,無心市政的形象立刻傳遍大街小巷,被罷免也是剛好而已。

罷免結果,證明國民黨無法徹底面對世代差異的問題,更無法體會到青壯年世代以下全新人口的統獨傾向樣貌,以及對待許多政策主張的最新政治態度。(蔣銀珊攝)

「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創下百年難得被罷免的選舉紀錄,這不但是台灣民主政治史上的創舉,也讓高雄市在選舉史上留下足以傳頌百年的一頁。高雄是一個願意接納外來政治人物的城市,更是一個愛恨分明的城市,可以終結掉長達二十年的綠色執政,但韓國瑜市長當不到一年就準備參選總統,高雄市民也立刻摘掉市長的烏紗帽。

港都有着海納百川的氣魄、遼闊大海般的胸襟,但也用魄力展現港都無畏的情義,起源於高雄的韓流,就讓高雄人自己親手撲滅吧!

自從有民選市長以來,總共七次的市長選舉,若不計合併前的高雄縣長選舉,高雄市從來沒有出現過土生土長的直轄市長,從吳敦義、謝長廷、陳菊、韓國瑜等全都是外來而選上的市長。其中,更可看到在中北部發展受挫的政治人物,轉進港都,受到高雄市民無私的熱情歡迎,只要展現誠意就會被接納擁抱,但若想要腳踏兩條船,無心市政的形象立刻傳遍大街小巷,被罷免也是剛好而已。

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中,韓國瑜的總得票數為892,545票,得票率53.87%,陳其邁則有742,239票,得票率44.80%;2020年總統選舉,韓國瑜選總統的總得票為610,896票,得票率34.63%,蔡英文則是1,097,621票,得票率62.23%,不過才一年多,韓國瑜就掉了281,649票。若大約以二次選舉總票數平均值約167萬票來做為母數,同時暫時忽略綠營候選人的差異,韓國瑜大概掉了16.8%,然後綠營成長了355,382票,約扳回了21.2%的選票。

高雄人親手撲滅韓流

2020年6月6日的市長罷免投票,投票率為42.14%,同意罷免票為939,090,此舉不但超過2018年陳其邁的得票,更超過韓國瑜當年自己的得票。若光靠罷韓國家隊就可以如此造勢,那2018年綠營所率領的府院黨豈不更是傾全黨之力輔選陳其邁?但韓流依然崛起,這就是民心之所向,選舉技巧只是適時點燃人民的怒火而已。

此刻的國民黨內陷入兩難,簡言之,擁抱韓國瑜,可能流失中間、年輕或淺藍的支持,但切割韓國瑜,韓粉、深藍與部分軍公教又會火攻國民黨;進退失據,也讓國民黨內的青壯派或改革派噤聲不語。至此,國民黨無法徹底面對世代差異的問題,更無法體會到青壯年世代以下全新人口的統獨傾向樣貌,以及對待許多政策主張的最新政治態度。

向來挺藍的民眾,甚至血統藍,也不乏支持罷韓,畢竟「德不配位」所指涉的不只在於政治人物的品德,也不在於立場的不同,更在於政治人物所展現出來的言行、能力、格調、胸襟與視野。尤其曾經高喊着滷肉飯、發大財、礦泉水的庶民政治,當拿到總統層級的選舉舞台被檢驗時,庶民的形象立刻破功。況且,人民實在無法接受品質低落的問政,就算是狂人政治也應該要有最低的基本問政標準。

未來,整體國民黨可能會有三條路線的發展方向,第一、趁機擺脫韓國瑜與鋼鐵韓粉,全黨重新出發,第二、重新磨合,帶着包袱,全黨再度整隊重新出發,第三、任由韓國瑜進取黨中央,國民黨徹底變成鋼鐵韓粉黨。但觀察選後第一時間,韓國瑜、藍營內重要政治人物模糊不清的反應,此刻的國民黨似乎依然無法主動選擇路線,缺乏改革的魄力與堅定明確的政治主張,仍將成為國民黨大步往前發展的阻礙。

當然,對國民黨而言,化悲憤為力量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對部分國民黨人士而言,韓國瑜是否在2021年北上選黨主席將是近憂,2022縣市長選舉與2024總統大選則是遠慮,若韓國瑜以哀兵之姿搶奪黨權或爭取下一個重要的政治職位,如何處理路線極端的韓粉們,將是造成國民党進退失據的關鍵。其中,也許如此憂慮依然多餘,若是國民黨內的重要政治要角,無法理解到失信於高雄市民的嚴重性,也不願意正視不顧允諾所引發的民意反撲,國民黨要走出窠臼、開展政治新局,依然有相當高的難度。

六都之中,國民黨已只剩下新北市與台中市,莫打落水狗、窮寇莫追的道理,民進黨必定瞭然於心。高雄市長代理人選的指派,以及代理市長是否與高雄市長補選或改選掛鈎?若韓國瑜不提訴訟,那要如何推派民進黨的市長補選人選?甚至,未來所有政治人物想要在任期中更上層樓,轉戰其他選舉或職位,相關人事安排與政治佈局,也都得顧慮到人民的感受。

民進黨似乎情勢依然居高不下,但也得切記,民意已經不只如流水,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民意成為萬鈞之力的海嘯,何時要反撲?人民要在什麼時機將權力收回?不過都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作者為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上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10/146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