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為什麼西北方屬陰 而東南方屬陽呢?養生和治病之道遵循如此嗎?

在西北方,由於天的高度不足,天之氣過少而偏寒,所以西北方屬陰。影響到人體,表現為右側的耳目不如左側的耳目靈敏、明亮;在東南方,由於地的厚度不足,天之氣充盈而偏熱,所以東南方屬陽。影響到人體,表現為左側的手足不如右側的手足強健。

黃帝問道:其中的道理又是什麼?

岐伯回答說:東方屬陽,陽氣的特點是向上升發。與此相應,人體陽氣的精華就聚集在上部,必然使上部的精氣充盈而下部精氣不足,所以上部左側耳朵靈敏、眼睛明亮,而下部左側的手足卻不太強健便捷;西方屬陰,陰氣的特點是向下沉降。由此,人體陰氣的精華就重點聚集在下部。人體陰氣的精華聚集在下部,必然使下部精氣充盈而上部精氣不足,所以上部右側耳朵不太靈敏、眼睛不夠明亮,而下部右側的手足卻強健便捷。所以人在全部被邪氣侵襲以後,如果邪氣在身體的上部,則右側就嚴重;如果邪氣在身體的下部,為左側就嚴重。這是由於天地陰陽本來就有偏重而不能使人體陰陽完全軍均衡的緣故造成的,所以邪氣才有可能乘虛侵入並滯留在人體陰陽薄弱的地方使人發病。

由於天上有無形的精氣,地上有有形的物質,天上有八節之氣的有序更替,地上有五方之土的分佈、作用,所以天地才能夠成為萬物的起源。由於清陽之氣上歸於天,濁陰之氣下歸於地,上天之道動而不靜,大地之道靜而不動,陰陽的神妙變化是一切變化的總綱,所以萬物才能夠有生發、長養、收斂、閉藏並周而復始、永無止息。只有懂得這些道理的「賢人」,才能夠在上取法於天道來養頭,在下取法於地道來養護四肢,在天地之間則取法於人們所應遵循的飲食之道來養護五臟。天之氣進入人的肺臟,地之氣進入人的咽喉食道,風之氣進入人的肝臟,雷火之氣進入人的心臟,五穀之氣進入人的脾臟,雨濕之氣進入人的腎臟。人的六經猶如江河,在不斷周流;腸胃猶如大海,以受納飲食水谷;九竅的通利,是由於有六經和腸胃之「河」「海」水汽的貫注濡潤。如果用天地間的事物來比喻說明陰陽的表現,那麼陽氣偏盛時使人所發的汗,就猶如天地之間的雨水;陽氣在外的表現,就猶如天地之間的疾風;陽氣剛猛時使人產生的忿怒暴躁之氣,就猶如天上的雷霆;陽氣失常時所造成的人體逆亂之氣,則猶如天上久晴不雨時出現的乾旱之氣。所以,養生時如果不取法並遵循天地陰陽的規律,人體就會產生疾病。

虛邪賊風侵襲人體而造成病患,其速度之快,就像疾風驟雨。所以善於治病的醫生,是在病邪剛剛侵入患者皮毛之間的時候就予以治療;次一等的醫生,是在病邪已經侵入肌膚之間的時候才開始治療;再次一等的醫生,是在病邪已經侵入筋脈之中的時候才開始治療;再次一等的醫生,是在病邪已經侵入六腑的時候才開始治療;最次的醫生,是在病邪已經侵入五臟的時候在進行治療。如果病邪已經侵入五臟的時候才去進行治療,死亡的可能和治癒的希望各佔一半。

天上的邪氣如果侵襲人體,就會傷害五臟;飲食的寒熱之邪如果侵襲人體,就會傷害六腑;地上的濕邪如果侵襲人體,就會傷害皮肉筋脈。

疾病在剛剛發生的時候,可以用針刺的方法將它治癒;如果病勢嚴重,需要等到減輕的時候再去用針刺的方法治癒它。所以治療輕病的時候,要依據它還較輕的特點,採用發散的方法將它驅逐出去;治療重病的時候,要採用瀉法,使它逐漸減輕;治療正在衰退的疾病時,繼續採用瀉法,這樣可以使病邪迅速驅除乾淨,使患者重現健康榮光之色。身體虛弱的患者,要用溫補正氣的藥進行治療;精氣不足的患者,要用豐厚的飲食進行補益。病在膈上的患者,要用吐法進行治療;病在下焦的患者,要用疏導瀉利的方法進行治療;院腹脹滿的患者,要用瀉下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兼有表邪,可用藥液浸泡其身,使之發汗;病在體表的患者,就用發汗的方法來發散表邪;發病急猛的患者,先要用藥抑制病邪,使其暫時減退,並使病情得到緩解,然後再進一步治療;實證患者,要用散法或瀉法進行治療。總之,治病的時候,首先要仔細辨別疾病的陰陽屬性,用以明確治療用藥的溫補、攻瀉。如果是陽分有病,同時也要注意調治陰分,反之亦然。又要分清病邪是在血分還是氣分,一定要首先將病邪控制在個各自的範圍之內。如果病在血分而又盛實,應當用放血的方法進行治療,就像江河水滿時需要打開堤防予以疏導一樣;如果病在氣分、已致正氣虛衰,就應當用昇陽補氣的方法進行治療,就像手中拿起一物向上提舉一樣。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天天學本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527/145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