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8歲前 務必讓孩子養成這7個好習慣 孩子未來會感激你

梁實秋在《人生忽如寄》中寫道: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面卻各有不同,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之後,要想改變過來卻還很不容易。

幼年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關鍵期,許多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習慣,卻會給孩子的成長之路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01

獨立做些家務

家務活長期以來被大人們看成是小事,事實上,幹家務與不幹家務的孩子,差距是很大的。

讓孩子做家務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做多少活,而是通過家務,培養孩子的諸多能力。

會做家務的孩子,往往獨立、自理的能力更強,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家庭更有責任感,學習效率也更高。

中國教育報曾公佈了一項調查結果:自理能力強的小學生學習能力也強。

調查顯示,認為「孩子應該做些家務」的家庭中,有86.92%的孩子成績優秀;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只有3.17%的孩子成績優秀。

家務活不僅讓孩子在學校表現優秀,也讓孩子更懂得父母的不易,願意體諒父母。

認識一位年輕的朋友,畢業後在南京租了一間小單間,獨居後才意識到家務活的重要性:

「自己出來住,才切切實實體會到從小住在那麼乾淨的家裏,媽媽付出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也才真正懂得我媽在家經常嘮叨地那句:家務活是干不完的。」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從小就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意識,對他而言絕對是一件有利無弊的事情。

02

遵守規則禮儀

遵守規則守禮儀的孩子,最能反映的是家長的教育。

一位媽媽帶着雙胞胎坐地鐵時,看到孩子們沒有排隊候車,她就指着地上的「小腳丫」,讓他們整齊排隊候車。旁邊的孩子也跟着排起隊來。

一位媽媽牽着孩子過馬路,當看到公交車停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時,她讓孩子鞠躬向駕駛員致謝。

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要進小區,門進不去,一個路過的孩子跑過去幫推開門,整個身體都靠在門上,不讓門關住。

有教養的孩子是可愛的。

與此相反,有的孩子喜歡暴力、髒話連篇、在公共場合無法無天,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這樣的孩子實在是讓人喜歡不起來。

在孩子3歲後,父母應該讓孩子們學會在公眾場合注意自己的言行,知道禮儀和分寸。

比如不要隨地亂扔垃圾、別人給你幫助要道謝、給別人添了麻煩要說對不起、做事不能隨心所欲、看到長輩要問好…...

別小看這些事,它們都會被孩子內化成習慣,聚集在一起就成為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的形象。

一個遵守社會規則和禮儀的人,將來才會受到歡迎。

03

形成作息規律

孩子作息不規律有哪些危害?

影響身體發育。比如長高,睡眠和生長激素有重要的關係,熟睡時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睡眠不好,很容易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

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導致孩子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從2歲就開始早睡的孩子,到8歲時,出現注意力問題的幾率比同齡晚睡的孩子低62%。

影響健康。曾經有調查顯示:睡眠狀況差的孩子中,有45.9%的人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有40.5%的孩子會出現神經衰弱或抑鬱;36.5%的孩子則會出現肥胖症。

總之,越小的孩子,越需要規律的作息和高質量的睡眠,否則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身發育。

*美國的心理學家和睡眠學教授明德爾博士就曾經設計過一個兒童睡眠時間表,家門可以參考學習。

形成規律作息,一方面是處於身體健康的考慮,另一方面,科學的作息是專心學習的基礎,也能讓孩子合理規劃利用時間,不辜負每天的時光。

04

言行都有規矩

葉志誠先生寫過一篇文章懷念父親葉聖陶,文中提起兒時的一件小事:

父親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讓我遞給他一支筆,我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裏,父親就跟我說:

「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刀這一些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

直到如今,我遞任何東西給別人,總是把捏手的一邊交給對方,報紙書本也讓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這些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規矩,包含的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人文關懷,是家教和人品的體現。

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費心思去引導孩子言行都有規矩,孩子才能理解社會交往中的規則,才會清楚如何與世界相處,對於未來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比如吃飯的規矩:長輩落座,才能動筷;吃飯不要吧唧嘴;

出門的規矩:行不中道,立不中門;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做客的規矩: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不要隨意翻別人家東西;不許進沒有人的房間;

處世的規矩:閒談莫論人非;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諸如此類的規矩,如果能在8歲前幫孩子養成,將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軟實力。

05

愛運動愛自然

深圳曾經發佈《青少年體能發展研究報告》,其中針對「最活潑好動」的三四歲兒童抽樣調查發現:

體脂偏高的比例,超過50%;

骨骼肌偏低的比例達70.32%;

柔韌性不合格佔65%;

心肺功能較差的,超過55%

數據說明,很多孩子的運動能力普遍較差,為孩子未來的體質埋下了種種隱憂,即使在孩子才3-6歲,如果不運動,體質也會產生明顯的差別。

當然運動這件事也不能操之過急。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玩也是一種運動,帶着孩子去戶外跑跑走走、玩玩皮球、玩玩遊戲都是運動。

重點是,不要總是讓孩子在家久坐電視、玩手機等等。

等到孩子6、7歲,再根據他們的興趣,選擇一到兩項運動專注發展,比如游泳、排球、足球、乒乓球.......如果能堅持下來,幾年過後會有驚喜,

運動換來的,不僅是健康的體魄,還有積極向上的精神。

06

愛思考愛鑽研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段子,一位老師問: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

學生都說「不知道」。

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這則諷刺的段子,發人深省。

信息化的時代,對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真假難辨的信息,很容易讓孩子被一些觀點所左右。

一個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才不會人云亦云,沒有主見。

培養一個愛思考愛鑽研的孩子,也給家長几個小建議:

重視孩子天馬行空的提問,這是孩子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在安全的前提下,珍惜孩子每一次探索,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關於孩子的事情,多徵求孩子的意見,讓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

讓孩子多動手,多參與

當孩子能夠獨立地思考和表達,才能真正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07

會閱讀會握筆

有位媽媽曾經對我說:「女兒6歲前,我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就是親子閱讀。」

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她就開始買一些翻翻書、童謠集,2、3歲的時候開始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孩子房間有半面牆,都是孩子讀過的童書。

她的女兒現在上三年級,閱讀已經成為孩子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在見識和獨立思考上,表現得比同齡人孩子更突出,更驚喜的是,學習中的知識積累、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這都是從小閱讀的成果。

童年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時期大量接觸優秀書籍,會對孩子的氣質、性格、觀念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正如謝爾蓋米哈爾科夫所說:

「無論孩子們的家庭和學校生活多麼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閱讀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貴的書,就像被奪去了童年最可貴的財富一樣,其損失將是不可彌補的。」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孩子在手機、Pad、遊戲、電視中消磨掉了大量的時光,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爸爸媽媽們,不要在孩子無聊的時候扔給他一部手機。

8歲前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黃金時期,錯過了,將是養育孩子的路上很大的缺憾。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520/145377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