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讀書 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卻是一生的高貴

「你現在的氣質里,藏着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讀書,讓我即使沒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讓我清貧至今也樸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強大至今。

如果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

不是說書本本身有多麼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為意味着你沒有完全認同這個現實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鬥,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生活方式。

書法帶給人的成就,有的一眼就可以看到,有的則需要時間來慢慢品味。

但不論哪種結果,人要走向高貴,讀書是最簡單的途徑,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練一門樂器,或許你還需要足夠的經濟基礎;學一門手藝,也離不開金錢的投資;而讀書,卻是只要有一本書和一顆沉得下來的心,便可以進行。

楊絳先生曾經說過: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開幾頁就登堂入市,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

這個時代註定有些人要拼爹,而有些人只能靠自己。

鍛煉與不鍛煉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就有了巨大差別。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我不否定,有些人,一輩子不讀書也活得很好。

但讀書一定有種作用:讓我們成為少數人,讓人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可惜很多人小時候並不能理解這個道理,由於年紀小,不懂人世疾苦,嫌讀書苦,長大後,沒有一技之長,只得被迫謀生,不得不用加倍的苦來償還。

當然,我所說的讀書,並不就指一個好的大學,甚至也不指一個高的學歷。

它更指的,是不放棄學習,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每一本書,就是一道門,你想通往哪裏,都可以自己掌握。

如果你還心有疑慮,不妨仔細觀察身邊的人,那些對生活滿腔憤怒的人,大多是讀書少的人,他們不停地抱怨社會不公,機會太少,生活太難,人生太苦。

他們堅定地認為,所有的不幸福都是被極少數投機取巧的人所造成。

事實上,在他們憤怒的背後,是自身的知識與能力難以滿足自己進入上層社會欲望,所產生的自卑與苟且。

而強者,都從知識裏面找到了出路。

不讀書的人,最愛常提讀書少的成功者,其實,他們只是想為自己的不努力找個藉口。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在「我是演說家」欄目中,董仲蠡老師的一篇名叫「教育的意義」的演講讓我觸動萬分。

他說「讀書不是只為考試加分,有些知識未必能考試加分但卻能讓你對生活的感受力強一些」。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看見一群鳥兒在湖面上飛過時,你能夠吟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那群鳥真好看」。

讀不讀書,也許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但內心的思想境界卻是有着天差地別的懸殊。

一個是坐在井底的青蛙,狹隘的眼光使它永遠看不到大千世界;另一個是翱翔在草原的雄鷹,絢爛的萬物盡收於眼底。

經歷告訴我,讀書與不讀書,過得真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書讀得久了,就會形成一種閱讀的習慣。

就像孫中山先生說的:「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

我們沒有到達先生那種讀書的境界,但確確實實是不能不讀書的,閒下來的時間久了,讀書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打發時間的方式。

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卻是一生的高貴。

它能夠陪伴你度過漫長歲月,內化成你高情商、會處事、有底氣的知性與優雅。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的高度,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了他的寬度。

同樣是一世人生,有限的年歲,不同的人會將其過出不同質感。

見過世面的人哪怕藏於人群,你也能感受到他身上散發的別樣氣質,低調而有力量,沉穩而豁達。

而一個人要想有眼界有格局,少不了兩種歷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是知識與頭腦的修煉,旅行是眼界的拔高。

喜歡讀書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一定是有趣的,但他們的有趣不是天真,不是不諳世事,而是身處泥淖卻能詩意地活着。

它能夠陪伴你度過漫長歲月,內化成你高情商、會處事、有底氣的知性與優雅。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在忙碌時,書是無盡的知識,不聲不響,卻能春風化雨;在閒暇時,書是最好的伴侶,不言不語,卻又引人入勝。

它以它獨特的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讀書可以給人以力量,更能給人快樂。

那些高情商又喜歡讀書的人,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希望你我也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野外花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519/145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