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男、女、爺、父、母、娘、姐、妹」的漢字來歷 原來也這麼有趣

在古代,對人的稱呼有很多。造字者根據社會關係里的不同角色,在當時的環境下,發明了種種不同的稱謂。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沿用至今,一些發生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下面我們先來看看「男、女、婦、祖、爺、父、母、娘、姐、妹」這十個漢字稱謂,有趣的變化。

「男」在田間出力做事的雄性勞動者

男,甲骨文(田,田野,莊稼地)+(力,體力),表示種地的勞力。造字本義:名詞,在田間出力做事的雄性勞動者。會意字。從田,從力。表示用力(一說指耒)在田間耕作。也有「甲」「刀」的形意。男,和平時是勞力,戰爭時是士兵。《說文解字》: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女」為未婚女性

女,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個屈膝跪坐的人嫻靜地交疊着雙手。有的甲骨文頭部位置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髮簪。造字本義:名詞,能生育、哺乳的人類中雌性。

古代稱「未婚的女性」為「女」,稱「已婚的女性」為「婦」,而現在通稱「婦女」。

《說文解字》:女,婦人也。

「婦」本義為在家掃地做家務的女主人

婦,甲骨文(帚,掃箒,家庭潔具)+(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掃地等家務。造字本義:名詞,在家掃地做家務的女主人。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依然表示表示手持掃帚。《說文解字》: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意思是:婦,服侍男人的女人。字形採用「女、帚」會義,表示女人持帚在家灑掃。

在造字時代的古人看來,「婦」*是主內、做家務的女人;「男」是主外、開荒耕種的勞動主力。

祖的本字為「且」

祖的本字為「且」。「且」本形為「男根」,本義為「生育」,這是受郭沫若1929年所發表的《釋祖妣》影響,但是,現在又有相當多的反對意見,認為「祖」字本為陶罐之形,仰韶文化有不少祖先陶罐,並有將陶罐上部塑成人頭狀,故後人以陶罐狀之「且」為祖先之且。也有認為「且」像神主牌位之形。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且」,甲骨文是指事字,在肉塊「夕」上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切肉,將肉塊切成均等的若干塊。有的甲骨文在肉塊的正中間位置加「等號」,強調「平分」。在原始的共產平分時代,食物是平分的重點對象,因此平分食物精品的肉食,就成為祭祖敬神日的重要儀式。當「且」的「祭祖」本義消失後,甲骨文再加「示」另造「祖」代替,表示祭祖日殺牲宰畜,族長平分肉食。造字本義:動詞,祭奠先民,平分食。

《說文解字》:祖,始廟也。從示,且聲。

「父」的本義是手持石斧,獵捕或勞動

「父」是「斧」的本字。父,甲骨文在「又」字上加一豎指事符號,代表手上持握的石斧或石鑿之類的工具。造字本義:動詞,手持石斧,獵捕或勞動。金文畫出尖銳的石斧形狀。篆文

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又」寫成

,字形變化較大。當「父」的「持斧」本義消失後,再加「斤」另造「斧」代替。遠古時代利用工具進行體力勞動,對開創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受到特別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對從事勞動的男子的尊稱。

《說文解字》: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意思是:父,是規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長,是帶領、教育子女的人。字形採用「又」作邊旁,像一手舉杖教訓子女的樣子。

「母」為嬰兒的生育、哺乳者

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兩點指事符號,表示婦女因生育而發達的兩乳。造字本義:名詞,嬰兒的生育、哺乳者。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隸書有所變形。

《說文解字》母,牧也。從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意思是:母,像養牛一樣哺育子女。字形採用「女」作邊旁,像懷抱孩子的樣子。另一種說法認為,「母」的字形像給孩子餵奶的樣子。

「爺」古代指父親

爺,複音為爺爺。從「父」部。古指父親,今義兩種:全國大多數地方指祖父或祖父級男子,全國很多地方還是指父親或父親級男子。在粵語中可以指伯爺。

形聲字。繁體字(爺)從父,從耶,耶亦聲。「耶」意為「耳邑」,即「耳朵城邑」,古代大國的邊境城市,具有監聽外國動向的功能。古代的邊境城市多為臨時歸屬性質,今天你強大,就臣服於你,明天他強大,就臣服於他。在古代,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國家,有它自己的君主,君主把自己看作國民的父親,國民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子民。而一旦臣服於某大國,作為小國的君主,就把大國君主視為父親,大國君主視小國君主為自己的兒子,那么小國國民就是大國君主的孫子輩了。「父」指父親。「父」與「耶」聯合起來表示「耳邑之父」、「小國國君的父親」。本義:小國國君的父親。引申義:小國國民的祖父)

爺在一些方言中還保留古意,代表的就是父親,爺娘指的就是爹娘。如《木蘭詩》裏說: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娘」古漢語中一般指年青女子

,甲骨文(良,純潔美好)(女),表示在新婚男子心目中新婚妻子是天下最美好的女子。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迴廊形狀的寫成

篆文以「襄」(助理)代「良」,表示妻子的「賢內助」的家庭角色。造字本義:名詞,新婚男子心目中的純潔美女,即新婚妻子。俗體楷書回歸甲骨文字形結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娘」(嬢),繁體正字從女,從襄,襄亦聲。「襄」意為「包容」、「包裹」。「女」和「襄」聯合起來表示「身體包裹了嬰兒的婦女」、「懷孕期婦女」。本義:懷有身孕的婦女。引申義:育齡期婦女。再引申義:婦女,多指妙齡少女。

古漢語中娘一般指年青女子,多指少女。日本漢字和ACGN(ACGN為英文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Novel(小說)的合併縮寫,是從ACG擴展而來的新詞彙,主要流行於華語文化圈)界用語中,娘則是女兒、少女或女子的意思。

《說文解字》:娘:煩擾也。一曰肥大也。從女,襄聲。意思是:娘,煩擾。另一種說法認為,「孃」是「肥大」的意思。字形採用「女」作邊旁,採用「襄」作聲旁。

「姐」是古人對外祖母的尊稱

姐,篆文(女,母親)+(且,即「祖」,起源),表示祖母。造字本義:名詞,「祖女」,即母親之母,古人對外祖母的尊稱。在古代,「姐」是對外祖母的尊稱;客家話至今稱外祖母為「姐」,稱母親為「伊」。古代富貴之家未出嫁的年輕女子,養尊處優,地位可比外祖母,故稱「千金」或「小姐」,因此古稱中的「小姐」有「得罪不起的小奶奶」的意思。

《說文解字》:「姐,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從女,且聲。意思是::姐,蜀地人將母親叫作「姐」;而淮南地區的人則將母親稱作「社」。字形採用「女」作邊旁,採用「且」作聲旁。

「妹」本義為發育成熟但未出嫁的女子

妹,甲骨文(未,枝葉茂盛但尚無結果)+(每,插着髮髻的女子),表示尚未生育的女子。造字本義:名詞,比喻發育成熟但未出嫁的女子。

《說文解字》:妹,女弟也。從女,未聲。意思是:妹,同一父母的女孩中比自己年紀小的。字形採用「女」作邊旁,採用「未」作聲旁。

古人造字是集體的智慧,也是很長時間逐步成形的,也沒有留下多少造字的文獻。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成為最早最權威的書籍,然而他沒有看到甲骨文,因為甲骨文的發現在清代末期,他的很多說法也沒有完全做到追根溯源。因此,一些字的本義後來人的解讀有不同的說法,也在情理之中,不斷地釋字通文反而更增加了漢字和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藝術的真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512/144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