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從脆弱到強大,你需要跨過這3個心結

每一個年代都有一個年代獨特的心理特點,比如對現在的人們來說,隨着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在精神上越來越追求個性和獨立特性,這是好的、積極的一面。當然,也有不那麼積極的一面,比如脆弱。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心理上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很願意追逐一些輕鬆的、快樂的事情,也很享受被別人稱讚和肯定的氛圍,但是當面對壓力的時候卻往往不堪一擊,很容易就感到受傷,甚至崩潰。

所謂脆弱在心理學上叫挫折耐受力低下,心理學家埃利斯則把這種情況稱之為「不能忍耐症」。脆弱的人經常抱怨自己無法承受這個,無法忍受那個,於是總是讓自己很煩躁和焦慮。

一般來說,一個人是否挫折耐受力低下和ta的思維模式有很大關係。

比如,有如下認知和信念的人,就容易感到脆弱:​

生活應該永遠是輕鬆自在的;​

人應該只去做自己喜歡,讓自己開心的事;​

做事的時候不能出任何差錯;​

一旦事情出錯,就無藥可救了;

一件事你要麼喜歡它,要麼討厭它,沒有中間的可能;​

對不喜歡的事情,沒有必要去忍受它;​

如果我們把以上這些信念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它們背後是這三種思維模式:

應該式思維:認為事情應該怎樣怎樣,接受不了其它情況的出現。

比如在職場中,很多剛參加工作的人經常有一種誤解,認為同事之間就應該和好朋友一樣相親相愛,自己對老同事禮貌相待,老同事們也應該熱情的接納和幫助自己。但實際情況是,即使一個新人再殷勤,也可能會遭到別人的無視,很多情況下甚至會被排擠。

原因很簡單,工作是一個以競爭性為主的環境,人際關係和情感並不是最主要的,所以拿親友之間的相處方式來要求職場,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信任,不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信念,就很容易感到挫敗感。

非黑即白的思維:事情要麼是好的,要麼就是壞的;要麼是對的,要麼就是錯的。

我們可以追求完美主義,這樣可以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是,我們在認知上要明白一點,完美主義是一個目標,而不是一個最低標準。也就是說假如你在一件事上做到心目中的完美,那非常值得慶賀,但是假如沒有達到的話,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而如果我們把完美主義當成一個必須實現的最低標準,那我們的生活就會痛苦的多,因為很少有事情是真正稱得上完美的。我們追求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結果只能是感到挫敗和沮喪。

糟糕至極的思維:一旦有的不好的事情發生,就認為結果是無可救藥的。

誇大是我們思維的一個特點,當我們高興的時候,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會很開心;當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周圍的一切都會變得很傷感。

這樣的一種誇大的特點就導致了,當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把它想像的更為糟糕。但是,不管這種感受有多真切,我們都要提醒自己,這只是一種誇大的假象。

就像很多情侶在吵架後,經常會誤以為對方不會再愛自己了,但是99%的情況下,第二天兩個人又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開開心心的在一起了。

我們所擔心的那些事情,絕大多數並不會真的發生。

當有一天你感到很脆弱,很無助的事情,不妨問一問自己:

為什麼會感到脆弱?

我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來看待當前發生的事情的?

比如我是沉浸在應該式的思維當中,希望世界按照我的想法和偏好來運轉,還是在客觀的認識現實的世界,並根據實際情況一點點調整自我?

比如我是用絕對化的好壞對錯來評價周圍的人和事,還是能夠意識到世界的複雜性,願意詳細的了解事情的全過程,或者傾聽別人內心的聲音?

再比如,面對一個已經發生的不好的事情,我是被自己的負面感受控制,認為一切都不會好起來了,還是能及時的警醒自己,很多時候或許自己的感受是真實的,但是自己對感受的解讀未必的準確的?

不同的思考模式就決定了,在同樣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們是更脆弱還是更堅強,是很容易崩潰,但是能激發自己的潛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當然,調整自己的思維,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只是提高自己挫折承受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採取行動,去做那些讓自己感到脆弱的事情,這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抗壓能力,讓我們的內心不再那麼敏感。

懂得一些道理,只是認知上的轉變,只有親身經歷了一些事情,發現自己可以掌控它,事情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可怕時,我們才會真正的相信擁有掌控事情的能力。這時,我們才不會那麼的脆弱。

所以,改變脆弱的最好辦法,就是去做那些讓你感到脆弱的事。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蘑菇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509/1448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