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看起來很勤奮卻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 其實都缺乏一種品質…

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裏。——於宙《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惑》

紀錄片《壽司之神》中主角二郎先生曾說過:「我一直重複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總是嚮往能夠有所進步。我繼續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人知道巔峰在哪。」

生活中,總是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健身、跑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什麼東西都想擁有,恨不得攬下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然而,實際上,他們終日忙碌,卻一無所獲。

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在某一領域上付出極大的努力,便意味着你在其他事情上沒有時間。可這類人特別貪婪,還美其名曰:興趣眾多,勤奮向上。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他們缺乏了一種重要品質。

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的概念,來源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著作《終身成長》,他認為天賦只是一個人的起點,人的才智能夠通過後天的學習鍛煉而提高,只要自身願意努力就能夠做的更好。

這類人通常表現為,他們面對挫折時,會當做是自己提高的機會,促使自身不斷進步。

相關研究表明,成長型思維在職場、學習、教育、人際關係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比如:工作中,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擅長傾聽他人的意見或批評,重視自身能力的發展,整個團隊也更具有包容性,能夠營造開放自由的交流環境,這類的員工在遇到挑戰性的任務時也比常人更具有競爭力。

他們在人際關係中,往往會主動維護一段關係,具有共情能力,相信愛情、婚姻、友誼是可以培養的。

與他人相處時,更加關注旁人的感受。哪怕是對自己不利的言論,也會積極地與他人互動,消除隔閡。

在成長型思維方式中長大的孩子,相較於同齡人更能體會學習的樂趣,他們面臨困難時,善於尋求幫助,不會輕言放棄,復原能力強。

這類父母也會與孩子一同進步、言傳身教,一起成長,他們會不斷鼓勵孩子,學會讓孩子自主地擁抱挫折和挑戰,樂於引導,而非打罵,尊重孩子的每一個異想天開的決定,充分調動孩子人生態度的積極性。

科學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具有可塑性,並持續終生。換句話說,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培養而塑造的。

當我們潛意識認為這件事情是錯誤時,大腦會異常活躍,這是塑造自己的一次機會。

生活中,那些成功人士絕大多數都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應對困境的態度,是勇於犯錯,並不畏懼承擔後果。

固定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個體的聰明才智是天生的,後天無法對此進行改變。

他們將成功看作事情的全部核心,是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的唯一手段。一旦失敗,便開始持續性的自我否定,認定自己並不具有這方面的天賦。

同時,他們失敗時,不會從中學習經驗改變自己,相反,他們只會嘗試着如何修復自己的自尊心,害怕面對又一次挑戰。

他們所謂的勤奮更像是一場「積極廢人」或「逃避」行為,思維模式上的閉塞性讓他們只能關注於眼前利益,而不會去考慮長遠發展。

如何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的轉變並不能瞬間完成,而是一朝一夕的不斷積累,想要長期保持這種思維,該怎麼做呢?

一、改變平時的語言習慣

比如:當我們考試失利時,將「我太糟糕了」,換成「這次題型做錯了,以後就知道這麼做是錯的,又可以進步了。」

當遇到挑戰時,將「我不擅長這個,我學不懂」,換成「這項任務完成,我能夠有所提高。」

當遇到困難時,將「這太難了,我太笨了」,換成「這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罷了,只要肯花足夠的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二、將重複的生活過出意義

現實中,很多人過着不斷重複的生活,總是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和思維來看待世界。

這些人內心其實是個矛盾體,一方面,他們自身渴望改變;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知道從何開始,當機會來臨時,只要遇到挑戰,便立刻躲回自己的舒適圈。

只有改變思維,在重複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比如:「這件工作我都重複做了九年了,只能這樣了」,換成「我還想看看這件工作是否存在能夠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肯定還可以再提高。」

人的一生永遠無法重來,每一天都無比珍貴,願我們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終身成長,方才不枉此生。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28/144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