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道醫

中醫學發展到現在,可以說經歷了道醫、儒醫、術醫三個階段。道醫,是指醫家所依託的哲學思想以道家道教文化為主;儒醫,是指醫家所依託的哲學思想以儒家文化為主;術醫,是指醫家所依託的哲學思想以西醫哲學為主,以西醫學為參照。可見,所謂的道醫、儒醫、術醫其實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醫家,一是指醫學思想。

道醫階段:

以《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為標誌,以黃帝、岐伯、扁鵲、淳于意、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為代表。

黃帝

《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

黃帝內經頗多「真人」、「至人」等論述。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神農本草經》體現仙道思想的藥學著作,其中收入藥365味,以合周天365日,藥分三品,上品藥聲稱有延年登仙之效。如神農本草經疏提到。「仙人」11處,「仙經」10處,「神仙」39處,「仙方」4處,仙藥」5處。

「替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藥道以濟群生。」

「仙經謂:藥即火,火即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可見,無論是《黃帝內經》,還是《神農本草經》,都是以道家思想為基本醫學哲學的,所以才以真人、神仙為凡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才把有利於養生的方藥稱為仙方仙藥。

歷代道教名醫輩出,有十道九醫之說法。

孫思邈:道士,著作《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孫思邈被譽為「藥王」「孫真人」。

孫思邈

葛洪:道士,著作《肘後備急方》屠呦呦的青蒿素來源於此: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葛洪

陶弘景:道士,編寫《肘後百一方》、《本草經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

陶弘景

董奉:道士,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源於董奉行醫不取錢物,愈後患者種杏林。

董奉

傅青主:道士,著作《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

這個學派的中醫學最顯著的特徵是:以道論醫,追求長生久視,成仙證真。道家醫學和中醫學沒有區別只有聯繫,不是以道家為側面而是以道家為正面,帶着濃郁的抹殺不掉的道家文化色彩,因此可以說,中醫學的第一階段是道家醫學階段。換言之,中醫學的初始階段就是道家醫學,這是不會因為後來者給中醫學冠上什麼另外的名稱而能改變的事實,是由中醫學的第一部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和第一部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的基本內涵打下了「道」的深深烙印所決定的。

儒醫階段:

以金元時期河間學派與易水學派學術爭鳴為標誌。河間學派由劉完素所創立。易水學派由張元素創立。

劉完素出生於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其代表作《素問玄機原病式》「程道濟序略」中記載:

守真先生者,本河間人也。姓劉,名完素,字守真。夙有聰慧,自幼耽嗜醫書,千經百論,往往過目無所取,皆謂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問》一經,朝勤夕思,手不釋卷⋯⋯一時於靜室澄神晏坐,沈然畢慮,探索難解之義,神識杳冥,似寤寐間,有二道士自門而入,授先生美酒一小盞,若椽碗許,咽而復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盡。二道人笑日:如厭飲,反吐於盞中。復授道者,倒於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覺面赤酒香,杳無所據,急於內外追之不見,而後因至心靈大有開悟。此說幾乎誕妄,默而不言,以仆為知言,先生故以誡告。與夫史稱扁鵲遇長桑君飲藥,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亦何異焉。因着醫書《內經運氣要旨論》、《醫方精要宣明論》二部,總一十七萬餘言,精微浩汗,造化詳悉,而又述《習醫要用直格》並藥方,已板行於世。外又作《素問玄機原病式》,並注二萬餘言。

劉完素

從上文可見,劉完素的師父是「二道士」,劉完素的醫學是得自道教仙人所授,其教授的方法也神仙化,喝了仙酒「而後因至心靈大有開悟」。因此,劉完素醫學為是道醫。

而略後於劉完素的張元素是易水學派的創立者,《金史》本傳云:

張元素,字潔古,易州人,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去學醫,無所知名。夜夢有人用大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卷於其中,自是洞徹其術。河間劉完素病傷寒八日,頭痛脈,嘔逆不食,不知所為,元素往候,完素麵壁不顧,元素日:「何見待之卑如此哉!」既為診脈,謂之日:「脈病云云」。日:「然」。「初服某藥用某味乎?」日:「然」。元素日:「子誤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陰,陽亡汗不能出,今脈如此,當服某藥則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顯名。

張元素

通過這則材料可以看出:其一,張元素是「進士」學醫,是個儒醫;其二,道醫從開始「面壁不顧」到後來「大服」儒醫。這說明了道醫、儒醫開始是有衝突的,後來以儒醫勝利而結束。

張元素的著述以及有關他的記載並不多,但從他的弟子,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李東垣身上,也可以看出比較典型的儒醫風範。

李東垣的從醫是由「孝」之觸動,由於母病不治,「痛悼不知醫而失其親」,故「力學以志吾過」。可見李東垣志本不在醫、也不在道,他出身名門,「且有「不小」的「昂聳之志」,此「志」最大可能是習儒為官而非學醫修道。如東垣二十二三歲曾「進納得官,監濟源稅」,即是力證。

李東垣

稍後於劉完素、張元素的張從正是「攻邪派」的開山祖師,他提出「醫家奧旨,非儒不能明。藥裹酒食,非孝不能備也。故日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似乎以儒醫自居,但論其醫學實踐,卻與道醫學有着血脈聯繫。其著作《儒門事親》用道教法術治病的醫案里有20餘則。如卷五「魚刺麥芒五十六」:

「夫魚刺、麥芒、一切竹木籤刺咽喉,及鬚髮惹伴在咽嗌中,不能下者,《內經》曰:「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可用《道藏經》一咒法治之。咒日:「吾請老君東流順,老君奉勸攝攝攝法毒水。吾托大帝尊,不到稱吾者,各各現帝身,急急如律令。奉敕攝。」一氣念遍,又以左手屈中指、無名指作三山印,印上坐淨水一盞,右手掐印文,作金創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象地,右手象天,虛挽虛卓,九次為定。左足橫,右足豎,作丁字立。如作法時,望日月燈火,取氣一口,吹在盞內。此法百無禁忌。用法之時,以正神氣是也。如所傷物下,不可便與米湯、米飯吃,恐米粒誤入瘡口中,潰作膿也。姑以拌麵羹養之數日,可也。」

張從正

可見,作為醫學改革家的張從正,其對醫學的改革突出體現在援儒革道上,他是中醫學從道醫向儒醫轉化階段的典型和關鍵人物之一。

在金元幾大名醫家之中,朱丹溪是最特殊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現:他本是理學中人,年輕時曾師從金華朱學的著名學者許謙,後聽命於師囑,並有感於師之病痛,乃慨然從醫,從而期望「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一於醫致力焉」。

朱丹溪

朱丹溪是位儒醫,但需注意的是:此儒不同於先秦時期孔孟之儒,而是宋明新儒學。宋明新儒學本質上是三教合一的哲學思想。

在金元時期,道醫階段逐漸發展為儒醫階段。這一點在金元四大醫家表現得尤為突出。

如按照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出生前後,分析其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可以看出:

劉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出生於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代表作是《素問玄機原病式》,劉完素是個純正的「道醫」。

張從正出生於金貞元四年,公元1156年,代表作是《儒門事親》,張從正是比較典型的援儒革道者,一方面他極力讓自己「儒醫」化,另一方面卻不可避免地以道為根本。從張從正的生平和學術,我們可以看到中醫學從「道醫」向「儒醫」轉化的縮影。

李東垣出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代表作《脾胃論》,從他的生平和學術思想看,他的「道醫」特色比較淡了,幾近於「儒醫」。但其「突破臟腑五行用藥,創立四氣調神辨證」的學術思想卻有着只能用「道醫」才能吞吐的內涵,因此是位「根儒向道」者。

朱丹溪出生於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代表作《格至餘論》,《格至餘論》的書名來源於宋理學「格物致知」之意,可見朱丹溪從表面上看是個「儒醫」,但考其學術思想「相火論」、「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以及他的養生觀點等,則處處以道論醫。因此,朱丹溪具備融攝儒道的本質。

從金元四大醫家與道家道教的關係可以看到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

純正道醫劉完素——援儒革道張從正——根儒向道李東垣——融攝儒道朱丹溪,從中正可看出中醫學從「道醫」向「儒醫」轉化。

而棄道從儒卻是無法自圓其說的,所以朱丹溪運用宋理學三教合一的優勢而成為大家之中的大家。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所謂的道醫、儒醫的階段之分,並不是絕對的,而是指在該階段是以道醫為主流,還是以儒醫為主流。事實上,在道醫階段,也有儒醫,如張仲景;在儒醫階段,也有道醫,如孫一奎。但各階段的個別現象不代表主流思想,就中醫學總的發展趨勢而言,在金元時期,道醫階段逐漸發展為儒醫階段。

術醫階段:

術醫階段,整個中醫學的研究方向、發展趨勢逐漸「西化」,背道求術,棄道崇術是其特點。如現在的中醫院校的本科教材,中醫院校的必修科目等都少不了西醫內容。原中醫局局長、「新中國中醫事業奠基人」呂炳奎先生1984年7月在《中醫亟待搶救》一文中列出如下事實:

中醫學院的中醫課成分少,學生無法學成中醫,課堂上老師講一點,一下課就把精力集中學外文和西醫課,有的人還吹冷風鼓動學生不要學中醫。在實習時,沒有好中醫帶,中醫學院裏學西醫多,學不到中醫。中醫大學生,學習中醫的時間,實際不到兩年,又難專心致志,怎麼能學成中醫?中醫學院大批畢業生無人要,分配不下去。主要原因是中醫單位少,西醫又佔了多數,要西醫不要中醫。西醫院裏的中醫科,寧可把老護士等塞進去抄抄方,變成中醫,也不要中醫畢業生。

中醫單位的西醫多於中醫,中醫院實際上是西醫院或叫中西醫結合醫院,真正的中醫院,全國只有幾所。

術醫階段的中醫論病論證、處方用藥幾乎都離不開西醫西藥。這主要是由於西醫學的衝擊和影響所致。中醫學發展到現在,對傳統有揚有棄固然難免,關鍵是揚棄得是否合理?如果說,中醫學是以「道醫」為基本的話,我們認為中醫學的發展事實上離其基本越來越遠。這種背離基本的發展揚棄實在令人不安,而這種發展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縱觀中醫學發展史,每一次大發展都是立足於基本,而取得重大理論突破。中醫學需要理論上的重大突破,而不是修修補補,更不是用西醫的一套理論方法來論證中醫學具備合理性。中西醫結合大家張錫純的代表作《衷中參西錄》,「衷中參西「,不是「全盤西化」,中醫學的現階段發展主要要在「衷中」下工夫,讓西醫理論方法在發展中發揮「參」的作用。

張錫純

中醫學的根本、原理從哪裏尋找呢?應該在道家。

(一)第一部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第一部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其學術思想上升到哲學層次,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導下完成的。推而演之,道家道教思想是中醫學的哲學思想。

(二)歷史上的大醫,其理論突破性的建樹無不是在道家道教思想的指導下完成的,如劉完素的火熱論是根據運氣學說推演而來,朱丹溪的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是根據《太極圖說》推演而來,鄭火神的學術思想也是源於其對陰陽氣化的獨特體悟,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三)唯有醫學和道家是以生命為本位而展開研究的。道家為追求長生,對生命的親身體悟和實踐是中醫學中最寶貴最具價值的部分。如果說中醫學有臨床實驗的話,可以說率先勇犯險難,義無反顧、捨身求「法」的正是道門中人。

明晰了中醫學上述三個發展階段,我們不難看出中醫學與道家醫學的關係。

道家醫學是中國中醫學的一個發展階段且是最初階段,道家醫學是和儒家醫學、術醫相對而言的,儒醫是援儒革道的結果,術醫則是援「西」入「中」的結果。

而就其本質而言,道家醫學是中醫學的根本。明晰了這些,我們也能看出,所謂的道家醫學和中醫學的區別其實頗多含糊。如果說有區別,只能說,道家醫學與儒家醫學、術醫的區別,而這些區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道家與儒家,西與中的區別所決定的。

道醫學大致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核心部分是仙藥、本草、醫方、針灸等,大致範圍相當於世俗的中醫學和中藥學。

道醫學的中層部分是導引、按摩、氣法、辟穀、房中、存思、飲食療養及起居禁忌等,這是靠自我攝養和調諧精、氣、神來防病抗病的技術。

道醫學的外層部分是符水、藥籤、祝由、祭祀、齋醮等調整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的治療方法,具有強烈的宗教特徵。

道醫學是一種社會醫學,重視調節人的社會關係和心理因素,這是它的特徵之一。道醫學另一特徵是帶有宗教性和人神交通的巫術傾向。道醫學還有一些特徵,那就是它重養生、重預防,將醫藥同人的飲食起居結合起來。以上都體現了道醫學區別於世俗醫學的特色。

廣義的道醫學包括道家醫學與道教醫學。狹義的道醫學指的是道教醫學。道教醫學是相對於中醫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儒家醫學、術醫而言的,是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在內修外養過程中,積累的醫藥學知識和技術。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醫易同源話岐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25/144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