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父母卻把他們教成普通人

再強大的計算機也無法與最弱小的人類嬰兒相匹配——兒童發展研究科學家高普尼克。

面對寶寶的高光時刻,媽媽說「我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學會的!」

寶寶9個月的時候,我發現她會「開音樂給自己聽」。怎麼回事呢?

我給寶寶買了一個六面體,很普通的六面體,就是有手拍鼓,有小音樂鍵盤,有形狀拼圖之類的。其中有一面的音樂鍵盤,一共有2行鍵盤,上面2個白色的鍵,下面3個彩色的鍵。其中,白色的按一下可以隨機播出不同的音樂,下面的按一下會發出一個音。

六面體其中一面

一個上午,我照常把寶寶放在墊子上玩,然後發現她用手指按了一下白色的鍵,一曲輕快的小曲飄然而出,她跟着搖晃起身體,感覺很愉悅。很快,歌放完了,她毫不猶豫地伸出手指,對着白色的鍵,一按!歡快的小曲再次盪出來,她又開始搖擺着身體。

寶寶還知道哪個鍵可以播放音樂?但事情還不僅僅是這樣。

她好像覺得這首歌不太好聽,小手指按了一下下面一行的鍵,發出了一個簡單的音,音樂暫停了,她又再次按了一下白鍵,另一首歡樂的小曲開始播放了。

寶寶不僅僅會播放音樂,還會暫停,還知道能選擇音樂!

寶寶準備播放音樂

這時候,我好想喊出媽媽們經常說的那句話,「我都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學會的!」

類似的事情我聽過很多。例如有的媽媽說,我的寶寶9多月自己會走了,我按都按不住,我們大人都沒教,都不知道他是怎麼學會的!

還有的說,1歲多的孩子,會自己開我手機玩遊戲了,玩得那叫一個溜,我都不知道他這麼學會的!

媽媽總會發現寶寶的各種高光時刻,好像他們會突然間掌握了某種技能。其實是因為,在你看不見的時候,寶寶自己用一種特別的學習方式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方式特別的高級——像科學家一樣的做實驗。

寶寶的學習方式——像科學家一樣做實驗。

不斷做實驗似乎是寶寶學習的方式,科學家命名為「探索式學習」。什麼是探索式學習?它有點像科學研究的方法,為了實現某個目的,自己自己思考怎麼做,做什麼,而不需要別人教你方法和結果。

這種探索式的學習,和科學家做實驗的方式十分相似。例如大家熟知的「愛迪生發明電燈」,他思考並且實驗了6000多種材料,實驗了7000多次,才最終發明了電燈。

如果你有觀察寶寶,你會發現寶寶就是通過不斷做實驗,來獲得技能的。記得有一次,寶寶6個月多的時候,我遞了一條菜心梗給她咬着吃。她用手抓着菜心梗,當一邊吃得只剩下皮了,她疑惑了一下,再咬,吃不到,再伸進去一點,也不行,她盯着菜心梗左看右看,想吃另一邊,但另一邊抓在手裏,她吃不到。

然後神奇的一刻來了,她換了一隻手,把菜心梗調轉過來,開始吃另一邊沒吃過的!經過這一次,下次她吃長條餅乾,長條番薯干、蘋果條,她都很順利並且頻繁地換手吃另一邊了。

與「探索式學習」對立的是「運用式學習」,運用式學習一般是成人的學習方式,會更依賴通過已知的信息來分析問題。在這裏,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就像在學校里,學校教你牛頓定律、能量守恆、乘法口訣表,讓你解決物理、數學問題一樣。這種學習方法,更着重於經驗的傳承。

有句話總結的很好,年輕的大腦天生就要探索,成熟的大腦則負責運用。

探索讓孩子變得更有創造力,因此他們比大人更會「創新」。

寶寶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即使不能馬上尋找答案,他們也會嘗試很多的可能性,甚至包括不太可能湊效的方式。因此,他們更容易「創新」

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寶寶爬行的方式與眾不同。如果你沒有特別地教他「正規的爬行方式」,你會發現寶寶會自有一套解決方案。他們有的靠手臂拉動身體,就像匍匐前進一樣;有的移動起來像一條蛇;有的不用膝蓋爬,直接用腳掌撐着地面;有的甚至不爬,直接用屁股挪!

同樣的,大人們也會發現小孩子十分擅長玩樂高。當大人只會按照樂高的組裝「說明」,來拼樂高的時候,孩子會自己組裝出巨型的恐龍,精緻的小屋,而且功能描繪得十分細緻,包括炮台彈,放着降落傘的草坪,有升降機,瞭望台,甚至是狗狗專用的門。

探索式學習,幫助孩子強化「價值感」。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說過:「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了這樣的認知,便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基礎。

從小培養出強大的自信,成年後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放棄和逃避,會更自信更積極面對問題,戰勝困難。

而探索式學習,因為是一個完全自主的探索過程,成就感會更加大。就像科學家發現了某個定律獲得了諾貝爾獎一樣。

孩子從寶寶的時候,就正式開始了這一種學習方式,當他們嘗試不同的姿勢,將食物塞進嘴巴的時候;當他們嘗試像大人一樣按手機,終於打開了自己想看的動畫片的時候;當他們想看看更高的風景,自己嘗試各種姿勢扶着沙發,借力站起來的時候;當他們嘗試了不同的嘴型,終於嘴裏吐出「媽媽」的時候,雖然從成人的角度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越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家長要做「科學家」的投資人,而不是「教師」。

有人會發現,有些孩子他們特別聰明,給大人的驚喜連接不斷,他們總能自己學會各種技能,不需要家長教,家長的常用語是「我都不知道他怎麼學會的」;而有些孩子卻總是說「我不會」,總要求助於父母,顯得有點「蠢」,為什麼呢?

因為寶寶是聰明的科學家,但父母把他們教成普通人。簡單的說就是,寶寶都是天生聰明,但被父母越教越蠢。

因為有些父母總是直接教給孩子「正確的操作方式」,而打斷孩子的探索,更扼殺了孩子創新的機會。

孩子都是探索式學習的天才,要孩子越來越聰明,作為家長就要做「科學家的投資人」,而不是「老師」。那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可以示範,但不要打斷孩子的模仿過程。寶寶是模仿的天才,但很多父母錯誤地理解寶寶模仿的能力。科學研究發現,寶寶的模仿是高級又高效的,他不是單純的模仿動作,而是清楚知道模仿的「目的」。在「模仿」這一過程中,他們一方面通過探索,了解事物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也學習人是如何使用這個工具的。

關於這一點,我有一個很有趣的經驗——教8個月的二寶用點讀筆。雖然我做過示範,但她還是自己做了很多種嘗試!

二寶9個月自己會玩點讀筆

那一天,我把大寶的點讀筆給二寶玩。為了教二寶用點讀筆,我拿起點讀筆,在配套的卡片上點了一下,點讀筆發出了對應的英文單詞的聲音,我做了兩次,寶寶看着我笑起來,感覺很有興趣。

我把點讀筆給寶寶,他抓起了點讀筆,用筆尖點了一下卡片,沒對準,沒成功。然後,他竟然試着把筆倒過來,用筆頭來點!當然也不成功。後來,他又用筆頭對着墊子點,沒成功。再後來,他又把筆反過來,對着卡片,一點,成功啦!

我以為她的實驗過程已經結束,怎麼知道她玩了幾次後,嘗試用筆尖對着卡片的背面點!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探索過程。從此以後,二寶變得很會用點讀筆,因為她通過各種形式的嘗試,完全懂得點讀筆的使用方法。

但很多父母,卻不能容忍寶寶的一再嘗試。當孩子把筆掉過來,用筆頭對着卡片的時候,可能就開始大喊「不對,不是這樣」,然後幫寶寶把筆重新掉過來。想想看,寶寶錯過了多少次自己體驗學習的機會,並且價值感也大打折扣。

2、忍受混亂。如果孩子的主旋律是探索,那伴隨的必定是「無序與混亂」。

你會看見寶寶把玩具到處丟,也許他只是嘗試不同的力度扔東西的感覺。他們會瘋狂地把玩具拆了,再試着組裝,最後把零件搞得到處都是;他們總會把各種玩具都扒拉出來,嘗試各種玩法;洗澡的時候,他們的花招也很多,海陸空大戰輪番上演,水花四濺,泡沫亂飛,慘不忍睹……

雖然整齊的家,從來不會出現超過半天,就不堪入目。但是我們必須知道,這是孩子特有的學習方式。

有孩子的地方,都很亂

而作為父母,能做的是,給他們玩具,然後等他們玩完後,幫忙收起來。我們都是這些「科學家」的投資商,給他們資源(玩具、資源)、安全的環境,然後讓他們盡情地探索,僅此而已,也足夠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栩栩與夕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16/143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