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共水軍大撒假信息 國際社會如何應對?

作者:
美國新聞調查機構ProPublica從去年開始,就追蹤了上萬個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假推特賬號。這家機構上月底報道說,中國政府正動用十八般武藝在推特上開展「大外宣」工作。這篇報道的作者之一傑夫(Jeff Kao)還告訴本台,冒充自由亞洲電台這樣的推特身份混淆視聽,就是當局的手段之一。

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標誌(Public Domain)

上個月,本台記者披露了一些冒充我台的推特賬號,它們發佈的大部分信息主要是為了提升中國政府的形象或貶低其他國家的形象。隨着中國「大外宣」行動逐漸深入,當局散佈的假消息已經成為了海外社媒平台上的家常便飯。那麼,國際社會究竟該如何應對這場「信息戰」呢?

記者周三發現,本台上個月提到的名為「自由東北電台」、「自由徐州電台」和「自由安徽電台」的推特賬號的命運如今各不相同。兩個名為「自由東北電台」的賬號已被推特封號,「自由徐州電台」目前已在推特上消失,而「自由安徽電台」仍然存在,不過並不活躍。

提供一系列山寨媒體的帳號截圖

假賬號試圖影響輿情

儘管如此,推特上仍然遍佈冒充或惡搞本台的賬號,包括「專制亞洲電台」、「自由湖北電台」、「自由四川電台」等等。有跡象表明,這些賬號正試圖影響輿情。

專門從事調查報道的香港非營利機構「傳真社」周二闢謠說,網上近期流傳的一條消息稱,一名捷克生物學家對新冠病毒進行研究後認為,病毒源自美軍實驗室。傳真社通過追蹤這條消息的來源後發現,「自由四川電台」的推特賬號是發佈相關內容的平台之一,它轉發了香港英文媒體「點心日報」(Dimsum Daily)的報道。

傳真社幾經周折最終找到了相關報道引述的捷克媒體對這名生物學家的採訪,發現她並沒有提到病毒源自任何國家的實驗室。她還以郵件方式回復傳真社,表示相關報道是假的。

現居台灣的網絡工程師周曙光表示,中國「大外宣」近年來發生了一些轉變。

他形象地打了個比方:「就像是農村人為了讓母雞在固定地點下蛋,會在那個地方放一隻蛋殼拼起來的假雞蛋。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即便不放假雞蛋,母雞也能在那裏下蛋了。近些年,不少中國年輕人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乾五』,而不是領薪水的五毛。」

美國新聞調查機構ProPublica從去年開始,就追蹤了上萬個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假推特賬號。這家機構上月底報道說,中國政府正動用十八般武藝在推特上開展「大外宣」工作。這篇報道的作者之一傑夫(Jeff Kao)還告訴本台,冒充自由亞洲電台這樣的推特身份混淆視聽,就是當局的手段之一。

一名推特公司的發言人對ProPublica表示,他們運用科技和人工審核並存的方式監控推特平台,並識別和削弱這些試圖操縱平台的行為。

周曙光說,台灣社會為了應對大陸虛假信息,近年來花了不少功夫,包括設立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這樣的信息平台。但他認為,這些動作更像是「後發制人」,而台灣只有「先發制人」,才能更有效地抵禦假新聞。

「我覺得我們反對虛假宣傳的過程中,不應該針對假消息的製造者,而是要讓讀者了解哪些媒體和人物是可靠的。只有以此博取他們的眼球之後,我們才獲得了主動權。」

他舉例說,台灣公民社會可以對各大媒體和人物進行長期關注,分析他們的政治背景和意識形態,以此建立一個數據庫,幫助一些不熟悉特定網絡環境的民眾鑑別信息的可信度。

除了動員中國網民爭奪國際話語權,中共官方機構近年來還花重金外包「大外宣」工作。

ProPublica的報道就提到,自稱是一家「大數據營銷技術服務商」的北京「一網互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就與統戰部主管的中新社簽署了一份價值上百萬元的合約,幫助這家官媒擴大其推特賬號的影響力。

中國政府的一些採購公告還顯示,中共外交部、中央網信辦等官方機構近年來多次把價值數百萬元的海外宣傳和輿情監測工作承包給國內官媒,以幫助政府在海外社媒平台上更為有效地開展「大外宣」工作。

提供一系列山寨媒體的帳號截圖Photo: RFA

楊建利:美國正研究如何反制

擁有超過16萬推特粉絲的華盛頓人權組織「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說,在他看來,美國政府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反制全球假新聞的系統性戰略,但當局正朝這個方向努力,比如擴大像自由亞洲電台這樣的媒體的影響力、加強政府的社媒運作、資助突破中國網絡封鎖的項目等等。

但他表示,中國「大外宣」明顯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因為很多人並不買賬。

「很多人只看到了『大外宣』的表面現象,他們認為『大外宣』很成功,騙了很多西方人。但你如果去接觸一些西方精英階層的人,他們都不會上共產黨的當。他們之所以裝作被騙了,是因為這背後有經濟利益。」

對此,楊建利呼籲海外人士到「比較嚴肅」的國際主流媒體上獲取信息。他還強調,培養「網絡智商」也很關鍵。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16/143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