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武漢封城後遺症:恐懼、歧視、經濟壓力和回不去的惆悵

武漢解封,天河國際機場的旅客站在慶祝的標語橫幅旁。(2020年4月8日)

中國新冠病毒疫情「震央」的湖北省武漢市,於4月8日解除長達76天的封城。但是在這個被中國官媒稱為「英雄的城市」,普通的市民卻被籠罩在恐懼、歧視、經濟壓力和回不去的惆悵之中。

當晚人民日報在微博上的一則「大城開啟,武漢歸來」的報道歌頌武漢市「春暖花已開,一切美好都會如約而至」的光明前景,吸引了超過600位外省網民留言為武漢加油,包括10多名湖北網民也以貼圖和「不容易」、「我們挺過來了」以及「這個冬天格外漫長,所幸春天還是來了」等話語,來為自己打氣,滿滿的、樣板式的正能量。

然而,曾自詡為「中國鳳凰城」的武漢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在中國央視白岩松主持的武漢解封報道中,湖北一位明顯反「美帝」的小姑娘下了這樣的註腳:「解封個屁,小區管的更嚴了。」

武漢開城的最大意義在於,持健康綠碼、正常體溫的武漢人可以赴外地上崗、以及被封城困住的外地人也終於可以返鄉了。

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的總調度長林敏指出,解封第一天就有6萬多人出城,尚不包括1.1萬必須取得雙重核酸檢測才能返回北京的人,但這些人大多不是武漢的常住人口。

鳳凰城的春天到了?

封城前,武漢的戶籍人口近900萬,真正的常住人口多達1,100萬,未來是否還能維持中國第七大城市的規模,現在誰也說不準,但問問真正在當地生活的武漢人,這個城市開始現生機了嗎?他們中的很多人擠不出笑容。

當地湘菜館的一個37歲夥計小吳告訴美國之音,店裏這兩天才恢復供餐,只做外賣、不做堂食,生意時好時壞、但肯定沒有從前好,得慢慢來。在被問到「生活何時才能恢復復常軌?」她答,不好說,但相信政府既然做出了解封的決策,必然已是考慮到位,個人就是加強衛生和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來積極配合。她說,雖然解封了,武漢市內防疫的安全措施還是挺嚴格,出門時,口罩、洗手液或消毒酒精都是基本配備。

小吳慶幸自己和家人都安然度過這場疫情,不曾經歷生離死別,往後的日子,她勉勵自己,活在當下,行有餘力就助人。

另一位楊先生眼中的武漢就更蕭條了,他說,能吸引大部分低學歷工人的餐飲、娛樂等行業都還沒有復工,就算開工了,怕是很多人都不願意來武漢工作了,因為連湖北本地人也怕病毒,至今都還不願意出來工作。

減租一年救商家?

解封第二天,市內公交線路還是非常少,地鐵也未全部開通。他說,他認識的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朋友還是惜命、忌憚出門、甚至連下樓都不願意。

生意難做,位於武漢光谷步行街的數十家業主9日還在商場內外遊行抗議,高喊「減租一年」。楊先生說,除非政府介入協調,看不出來他們的訴求會有結果。

他自己9日中午去鄰近的孝感市用餐,總部設於武漢的連鎖品牌「艷陽天」餐館內、生意看起來「非常慘澹,整個中午就我們一桌客人」。

楊先生說,大部分武漢人還是感謝黨和政府、以及社區人員辛苦協防,但一場疫情噩夢下,政府出手的綠碼管制讓武漢人連進出小區、寫字樓都需要綠碼,每天的行程,政府一手掌握,清清楚楚,讓武漢人完全沒有了私隱,是最大的後遺症,而這樣的犧牲所換來的自主管理式的綠碼機制,卻根本不具醫學根據,保證不了他們是健康的人,也不能防止疫情的二次爆發。

他說,武漢人心浮動,大家最關心的還是疫情何時結束?疫苗何時出爐?

恐懼與歧視

新冠病毒是武漢人心中永遠的痛,除非終極解方的疫苗問世。否則,武漢人明白,全世界都帶着有色眼光看着他們、心裏防着他們有多少人是「無症狀患者」,因為中國政府直到3月31日才正視無症狀患者的大黑洞,而這個大黑洞還會不會再拖垮武漢和其他城市,就連宣稱打贏這場戰役的中國政府也無法給出個肯定的答案。

歧視是另一個武漢人心中的痛,從據稱華南海鮮市場發現「零號病人」起,幾乎人人聞武漢色變,直至今日,就算武漢解封了,就算中國網民個個熱情地喊着「歡迎武漢歸隊」,但現實上,對武漢的歧視其實尚未完全退散。

楊先生說,外地設有各種不成文的歧視和限制武漢人、乃至湖北人的政策。

一位在浙江省義烏市從事批發生意的林先生也坦承,就連遠在700公里外的義烏市也擺明了還不願意接納來自武漢的農民工。

他說,工廠現在開始招人,如果10人中有2人來自武漢,工廠一定優先考慮其他省份的那8人,因為大家都「心有餘悸」。

拒武漢人義烏口罩熱銷

義烏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可以說,敗也武漢、成也武漢。義烏因為疫情痛點陷入停擺三個月後,現在也因為疫情找到新賣點-生產口罩。林先生說,整個城市沸騰着做口罩、賣口罩的商人,有人凌晨三點到上游原料工廠外排隊、以現金搶買一噸單價58萬人民幣的噴絨布來生產口罩,一個個都是新手口罩製造商,原料漲多少了,他們沒概念,只知道,買得到原料、做得出口罩,就賣得出去,即便口罩也漲到了一個賣4塊多人民幣,但搶手的程度,讓買家也得捧現金來買。中國社會主義特色飄散着濃濃的資本主義味,就在義烏。

林先生說,就算運費貴了三倍,他上午還接到歐美大戶,說要買500萬個口罩,但他沒當一回事,因為也沒貨供。

對於武漢的求職者,林先生建議,就暫時先不要來外地碰壁了,就近在武漢工作,機會應該也不缺,武漢如人飲水,只能冷暖自知,很難寄望像林先生這樣的外地人能懂,雖然,林先生也說,他自己在湖北的朋友因為敏感,都不敢跟他談疫情真相,就算開口了,口徑都和政府說的那一套很雷同。

少數外地人中,真正了解武漢疫情的,公民記者張展是其中一人。

武漢回不去了

來自上海的她,2月1日進入武漢至今,尚未出城,她天天冒着生命危險,取得第一手記實報導。據她觀察,解封兩天了,武漢人仍處於「難受、壓抑」的狀態,出外找工作,大家一聽是湖北人,就不要了,尤其是周邊省份,而在武漢打工的外地人,即便武漢工資略高、也想找機會離開。據張展轉述,解封第一天,就連在火車站轉車經過武漢的人也對她說,如果沒事,他以後是絕對不會來武漢。

她說:「這個城市…不太可能再恢復到之前的狀態…未來,武漢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會減弱很多。」

張展表示,武漢人現在還很艱難,沒有生存空間,酒店等行業,都只能偷偷開,因為政府還禁止開張,若違規被抓到了,得面臨罰款。

疫情方面,張展不認為武漢的疫情控制住了,因為政府對於無症狀者沒有掌握,一年內二次爆發的機率很高,除非出現群體抗體,才能慢慢遏止染病趨勢。

繼政府祭出高壓手段管控武漢疫情後,她說:「武漢人的生命活力都被摧毀了…還有就是恐懼,就是說,大家已經不知道,我是害怕政府(的管制)、還是害怕這個疾病本身。」

看來,疫情過後的武漢,恐怕得讓武漢人從現在揮之不去的惆悵中先慢慢走出來,才能思索未來何去何從。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10/143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