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什麼姑父是父親的父 姨夫卻是丈夫的夫?蘊含深刻哲理

在我們中國文化根源中,禮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順名」中,因為中國文化的傳統不同於其他文明對於尊卑關係的敷衍。而一切社會人際關係,都以自己的父母為定點,來衡量一個事物的重要性,這就是尊卑。

最開始的「順名」,就規定了一個人與他的家族息息相關。因此中國社會龐大的基石就基於人們對父母的倫理概念,這一點更直接地反映在中國是一個父系社會。

父這個字眼,它的地位僅僅次於天,因此從父所衍生出來的其他含義,也像它一樣享受着最高的道德和社會階級上的優越。

但是在這裏就出現了讓人很納悶的事情,從父字所衍生出來的文化中,有一個自相矛盾的現象,那就是姨夫和姑父的區別。畢竟如果按照輩分來講,他們都同樣是父母的長輩,可為什麼一個是父親的父,另一個卻是丈夫的夫呢?

一、根本原因在於內親外戚

「親」就是說父親這邊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例如伯父伯母,姑姑,叔叔還有比父親更高輩分的長輩;而「戚」是指母親這邊的親屬,例如舅舅,小姨等。因此姑父是父親這邊的親屬,自然以「姑父」來稱呼。

在中國宗法制度中,以父系關係維持下的社會地位自然就比較高。這兩者不只是書寫上面的差別,更多的是文化中的差別對待,而民俗學對於這種區別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北方人習慣於說省略語,所以他們把母親這邊的姐妹全都稱作姨,自然而然就把姨的丈夫稱為姨夫。

但其實姨這個字有兩層意思,母親的姐妹叫做姨媽,妻子的姐妹叫做姨姐或者姨妹。因此母親姐妹的配偶應當稱為「姨父」,而妻子姐妹的配偶成為「姨夫」,但基於這種含糊不清的輩分,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社會關係,他們不願意給母親姐妹的配偶賦予「父」的稱呼,在父系社會女人的輩分本來就是依託在男性身上的。所以就有意無意地犯下了這樣一個錯誤。

二、第二種說法是與劉邦有關

在他年幼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雖然他的父親對他也不錯,但是父親的小妾卻對他非常刻薄,並且經常挑撥他和父親的關係,父親為了家庭的安寧,就讓他一個人搬出去獨居了,他和父親的關係也漸漸疏遠。

後來劉邦平定天下以後,按照當時禮法制度,他必須要冊封整個家族,所以他就不得不把自己最厭惡的後母追封為「大夫人」,當然這也是萬不得已的決定,誰知後母的妹妹妹夫得寸進尺,甚至上書想要求封,劉邦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對他們視而不見,還當面把上書的簡書直接扔進火爐里。

所以從漢代開始,劉邦的態度讓「姨父」不再受到人們的尊敬,甚至把父改為了夫。

還有一種民間的傳統說法,親如姑媽,其實也不無道理,姑姑對家庭的貢獻很大,而姨終歸是要嫁出去的,出嫁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關係便漸漸疏遠了,而且古代也絕對不允許和表姐或者表妹結婚,這有悖於倫理道德。

但如果你仔細翻閱古代書籍你會發現,不管是姨夫還是姑父,與他們之間的關係都很微弱,都是非血緣關係的旁伸出來的親屬。在我們今天,親戚朋友間的親密關係也不是靠稱呼來決定了,現在的禮法觀念已經超越了血緣範疇,存在於社會的任何一個階級關係中。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棟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09/143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