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俗語「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少有人知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主流意識形態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漢代起就被確立為官方正統學說。儒家所構建的綱常倫理體系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行為處事的法則,忠孝節義的觀念深植每一個華人的心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是古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語,不能替家族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被看作不孝順的表現之一,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不孝是指什麼呢?相信很多朋友不一定知道,不妨跟着小編了解一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本來的意思是這樣的:不孝的表現有很多,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子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古時候常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要一切聽從的父母的安排,舜結婚沒有稟告父母就是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孝」。

那麼,後來誰又最早對這句話做出了解釋使它有了今天的含義呢?原來這全要歸結於漢代的一位文人。此人名叫趙崎,曾作《十三經註疏》,在書中,他說:「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他認為不孝之人有以上三種表現。

1、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這裏說的是太過於聽父母的話,有時候子女知道父母做錯了,也會一味的順着他們的意思,導致一步錯,步步錯。很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聽父母的話,可實際上,愚孝才是對父母的最大不孝。

2、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本來是指本來家中本來就是貧困人家,父母又漸漸長了年歲,為人子女的卻依舊不想着充實自己,不懂去謀得一官半職換來供養父母的俸祿,也是不孝順的行為。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第三不孝的意思是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其中的第三種是人們最在意的。不過,雖然趙岐與孟子話的原意有些分歧,但是不管怎麼說,都是教導我們要弘揚孝道精神,孝敬父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歷史回放機999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01/143072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