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國際娛樂 > 正文

印度最美王妃:超模兼學霸 事業當紅嫁高富帥 30歲之前兒女雙全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說到印度我們並不陌生,它也是很多人心中一個擁有很多超高評分的電影產地。印度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至今仍散發着本國的特色和活力。

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電影,而是美到可以拍電影的人。她被譽為印度最美王妃——肯德拉·斯皮爾斯,人們通常稱她為肯德拉王妃。這位世界頂級超模嫁給大她17歲的王子,在三十歲之前兒女雙全,完成了一個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業。那她究竟是怎樣的人,可以有如此的智慧和魄力,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下。

超模不是「書呆子」

肯德拉是美國西雅圖人,1988年出生,高中畢業於南基特薩普,後考入波特蘭州立大學讀社會學,最後在華盛頓大學修得了社會學碩士。學業路上,她是如假包換的學霸。學霸也不是只會看書的書呆子,肯德拉業餘時間培養了很多愛好,不管是體育還是藝術都有驕人的成績,這也為她超模的道路打下了基礎。

肯德拉研究生畢業後,憑藉着她的美貌加之她那一米八的身高,參加了08年的世界超模大賽並成功入選決賽,比賽一結束就與經紀公司簽訂了合同,從此踏上了自己超模的道路。

經過不懈的努力,08年她首次亮相紐約時裝周,一舉成名。後來成為了某品牌的開場模特,隨着她一路走紅,很多大牌紛紛與她簽訂了合約,最後青雲直上到了巴黎和米蘭時裝周。在時尚界颳起了一股新風。

肯德拉俊俏的模樣,博得了很多大牌的賞識,最後竟成為了大牌的御用模特。我們現在很多常見的奢侈品都曾與她有合作的呢。成名後更是邀約不斷,很多時尚雜誌的封面都能看到她的笑臉。有句話說:羨慕和嫉妒就差一點,當別人夠得到你時嫉妒,夠不到了就變為羨慕了。肯德拉的成就讓很多模特望其項背,所以肯德拉成為了圈內人人羨慕的超模,同樣也是許多懷揣着模特夢想的年輕人努力的方向。

都說職場得意,情場就失意,情場得意,職場就失意,總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可肯德拉偏不,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也俘獲了印度王子的心。兩人如偶像劇般邂逅,印度王子拉希姆也對肯德拉一見鍾情。於是,肯德拉愛情和事業雙豐收。

拉希姆王子出生於1971年,可以說是含着金湯匙出生,從一出生,就有非常高的身價。拉希姆王子的起點是很多人一輩子努力的目標。他爸爸是王室國王,媽媽也位高權重。印度阿迦汗王室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是世界上極其富有的王室之一。拉希姆王子的父親更是坐擁八億美元的資產,他也因此成為當代人口中的「鑽石王老五」。

拉希姆王子年少時成績非常出色,先是從馬薩諸塞州安多佛的菲利普斯學院畢業緊接着繼續進修,入美國布朗大學學習,於1995年畢業,開始跟着父親學習管理家族大業。成年後的拉希姆王子高大帥氣,一表人才,在印度影響力非凡。人們常常會感嘆命運的不公,優秀的人總是各方面都很出色,而拉希姆王子就是命運的寵兒。他是無數少女夢想中的白馬王子,職場女性想要嫁的高富帥老公。

相遇絕非偶然

拉希姆王子比肯德拉大了十七歲。然而在愛情面前,年齡也好,距離也罷,都不再是問題。也許他們的相遇是家族基因的選擇,拉希姆王子家可以說是一個超模家族了。他的母親薩利瑪王后也是一位模特,從英國嫁過來,而姐姐莎拉公主也嫁給了男模 Mark Boyden,弟弟胡賽因王子也娶了女模Kristin White。這一家子的模特影響讓拉希姆王子也不例外取了一位模特做老婆。

超模搖身一變成王妃

好像冥冥之中,他們兩人的相遇是命中注定。兩人是經過媒人娜奧米·坎貝爾認識的,相識不久就訂了婚,訂婚四個月之後兩人迅速閃婚,此時肯德拉事業當紅。2013年,他們在瑞士日內瓦湖畔的貝爾里夫城堡里舉行了穆斯林式婚禮。有錢人的婚禮往往都不低調,喜歡向全世界宣佈他們結婚了。但肯德拉夫妻倆的婚禮卻沒有大肆操辦,只邀請了親朋好友前來見證。這讓人巔峰了對有錢人的印象,而且這還是王室的婚禮。

婚禮當天肯德拉穿着漂亮的莎麗,戴着富有印度風情的鑽石珠寶,頭髮高盤,臉上畫着柔和的煙熏妝,有着高貴典雅的貴妃氣質。既展現了超模的風采,又帶着十足的王妃范兒,出現在人們祝福的目光中,與她身邊的拉希姆王子,郎才女貌,甚是般配。婚禮之後被授予「王妃」的頭銜。

人們稱她「Salwa Aga Khan」王妃。婚後的肯德拉非常顧家,一度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模特事業,還為拉希姆生下了兩個孩子,一個取名Irfan,另一個叫Sinan,兩個孩子相差2歲。如今兩人恩愛有加,非常幸福。

眾所周知,模特界大多都是「青春飯」,越年輕越有資本。而很多人為了身材會選擇晚婚,甚至整日忙於通告,無暇找尋「對的人」。令人羨慕的是肯德拉王妃如此年輕貌美,三十歲之前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並孕育了愛情的結晶,就算生育之後再回模特界也是絲毫不輸新晉。

責任編輯: 李雨菡  來源:傾城之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01/143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