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慘痛成語新造:疾鄂如仇

—原標題:疾鄂如仇 造成語的反

良弼之死,成了壓垮清王室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京滿清貴族人人自危,這才明白,「禁鄂人來京」根本挽救不了「大清藥丸」的命運。2月12日,宣統即宣佈遜位,大清徹底玩完。 可見,「早一步戈爾巴夫,晚一步齊奧塞庫」才是萬世不易的規律,誰都逃不過。

【嫉鄂如仇】47×31紙本水墨|河夫作品2020

[按:北京不准鄂人返京,故作「嫉鄂如仇」成語]

釋義

也作「嫉鄂如仇」。原指武昌首義之後,清廷視鄂地民眾如寇讎,後泛指所有的極端地域歧視。

出處

武昌亂起,各省響應,朝論紛呶,王公貴人皆氣餒,莫知所為。或疾鄂如仇,為清室安危計,擬禁鄂人來京。良弼獨與三數才傑朝夕規畫,外聯群帥,內安當國,思以立憲弭革命,圖救大局,上下皆恃以為重。

——《清逸史稿·良弼傳》

1911年10月10日,因配製炸彈時不慎爆料,武昌新軍倉促起義。消息傳到北京已是第二天,清廷猝不及防,王公貴族完全不知道怎麼應對,自上至下的慌亂可想而知。

這時候,就有人提出荒唐的建議:為保清王室的安全,應該下旨禁止所有鄂地民眾進京。

這種典型的駝鳥政策到底有沒有施行,史料無載,不得而知。

當然,清廷上的滿漢大臣也不全是顢頇之輩,良弼,就是相對精幹的人才。

愛新覺羅·良弼,滿洲鑲黃旗人,曾留學日本,入讀士官學校步兵科(後來蔣介石一門心思想進去的學校)。所以,跟那些沒文化也沒出過國的清王室土鱉不同,「剛果有骨氣,頗自負」的良弼不但有一定軍事才幹,或多或少也還是有點新思想的。畢業回國後,他擔任陸軍部軍學司司長,參與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儼然是清廷內部改革派,與鐵良一起被譽為「滿清體內良」。

所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清廷後,良弼並沒有像其他王室成員一樣如無頭蒼蠅般亂轉,而是立即作出反應,跟幾個有能力的官員日夜開會商討對策,派人到各地聯絡軍政要員,寄望以立憲來消除暴力革命,挽狂瀾於既倒。

只是,這一切都太遲了,清廷在「立憲」問題上搞的貓膩,已經耗盡了民眾的耐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像良弼這樣想干點實事的所謂體內良,恰恰就成了兩邊不討好的人,《清史稿》說他「思有所建樹,頗為時忌」,就是清廷內部保守派視他為另類,革命派則認為他有一定能力讓清廷苟延殘喘,必除之而後快。

武昌起義兩個月後,1912年1月12日,良弼與鐵良、載濤等皇族成員組織「宗社黨」,被推為首領。七天之後,即1月19日,宗社黨以「君主立憲維持會」名義發表宣言,要求隆裕太后堅持君主政權,反對共和。

可是,僅僅再過七天,1月26日深夜,良弼就在自家府門前被同盟會員彭家珍用炸彈炸成重傷,醫治無效而死。

良弼之死,成了壓垮清王室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京滿清貴族人人自危,這才明白,「禁鄂人來京」根本挽救不了「大清藥丸」的命運。2月12日,宣統即宣佈遜位,大清徹底玩完。

按《清史稿》的說法,良弼「死未旬日,而遜位詔下,時皆悼之」。從「頗為時忌」到「時皆悼之」,實在頗為諷刺。可想而知,「悼之」者,不外是對寄望良弼能挽救大清的王室成員,以及,對大清還抱有幻想的改良派。

可見,「早一步戈爾巴夫,晚一步齊奧塞庫」才是萬世不易的規律,誰都逃不過。

閒篇

疾鄂如仇,本來是指因恐懼而仇視鄂人,後來也就引申為指所有的極端地域歧視。

這種地域歧視,古早有之。如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遭受到的鄙視,幾乎從開國之君熊繹就開始了。

跟魯、齊、燕、晉等老牌諸侯國都是周武王革命成功後分封的不一樣,熊繹之有楚國,拜周成王分封所賜。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感念熊家從曾祖開始就侍奉周文王和周武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把南方一塊沒人要的蠻荒之地封給了熊繹,這才有了楚國。

所以在周成王眼裏,楚國是不配擁有跟其他諸侯一樣的地位的。熊繹感受到的羞辱,記載在《國語》之中:

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jué),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

周成王在歧陽(今陝西寶雞)和諸侯會盟,熊繹也興沖沖地趕去了,不料,到了之後,卻被成王拒於殿門之外,只讓他為會議打雜,甚至跟另一個蠻夷——鮮卑領導人一起守護祭天用的火堆,必須保證火不滅,否則還得問責。

熊繹的失落可想而知。

僅僅過了四五十年,報應就來了——周成王的孫子周昭王,為了教訓屢不聽話的楚國,幾次出兵討伐,都沒撈到好處。最後一次,更是在漢水中被楚人把船鑿沉,死於非命。

時間軸再往後拖幾百年,楚莊王稱霸諸侯,楚國的軍事實力引得諸侯側目,但楚人被鄙視的地位,並沒有實質性改變。今天我們脫口而出的很多成語,如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畫蛇添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每一個都在嘲笑着楚人的智商。

但是,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偏偏就在楚人中,出了一個到處說的老子,他在文化史上的影響力,完全不在孔子之下;他的學說,甚至比孔子更有生命力,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後來他跟孔子、慧能一起並稱「東方三聖」,為世所公認。

到了戰國中後期,軍事上,楚國更是發展成為能跟強秦抗衡的唯一大國;文化上,也出了個站在先秦文學頂端的人物:屈原。後來楚國雖然也被秦滅了,但誰都知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血腥地報了楚仇。沒多久他雖然在「四面楚歌」中被劉邦滅了,但嚴格來說,劉邦也是楚人後裔,他的祖籍沛郡,戰國時期也屬於楚國;革命之初,他跟項羽一樣,都是接受楚懷王領導的。

所謂楚漢相爭,其實是千萬同胞血流成河的「楚楚可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漢朝,是楚人建立的。而這個朝代,也是「漢人」、「漢族」稱呼的由來。若不是項羽把劉邦封在漢地,今天,我們也完全有可能被稱為「楚族人」。

而漢地得名的由來——漢水,由秦入楚,最後在楚地匯入長江,那個地方,就稱為「漢口」;漢水的南面,則是漢陽。漢口、漢陽,和隔着長江的武昌一起,並稱「武漢三鎮」。

地理上,再次證明,楚也是漢,漢也是楚。

所以,讓大清徹底玩完的事件,看起來是發生於武昌的偶然事件,其實,偶然中,也是歷史的必然。

在網上,則有網友把這成語反轉過來用:仇如鄂疾。真是一語成讖。

造句

歷史已多次證明,誰疾鄂如仇,誰就將自食其果。

點以上視頻,可看河夫作此畫的過程。畫作《嫉鄂如仇》現已在河夫藝術微店出售,點閱讀原文可進,本公號讀者亮明身份有優惠。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現代聊齋余少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326/142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