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早上起床後 出現口乾、口苦、口臭 可能身體有三大問題 莫忽視

清早起床後,你是否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感覺口乾,有苦味,甚至哈氣之後,有一種異常難聞的味道!

這其中,有一部分人,在刷牙後,得到了改善,基本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然而,還有很多人,刷牙後也無法改善,也就歸結於自己「上火」了,便不再重視。

但是,事實上,這可能是3種疾病「找上門」,別不當回事,以免損害健康。

早上起床後,出現口乾、口苦、口臭,可能身體有三大問題,莫忽視

一、口腔問題

口乾、口苦、口臭可能是口腔疾病引起的。

如齲齒、口腔潰瘍、牙齦炎等,這些疾病會破壞口腔環境,使口腔不潔淨,從而引起這種表現。

改善措施:

1、勤喝水

每半個小時喝白開或檸檬水,可以清洗口腔氣味。

茶葉水也有抑制口腔腐爛菌繁殖的作用,每天喝幾杯淡茶水,可以有效保持清新口氣。

另外,酸奶對於預防口臭也有效果,酸奶中的乳酸菌可以抑制口腔中腐爛菌的活動,使舌苔數量減少,減輕口腔異味。

2、早晚刷牙

每天早晚,都要刷牙,而刷牙,一定要刷夠3分鐘。每一個牙齒都刷到,才會更好的清潔口腔

正確的刷牙,可有效清除口腔細菌,有益口腔健康。

尤其是晚上睡前,一定要刷牙,不可懶惰。

3、定期檢查

如果你每天都好好刷牙,且之前的一次牙齒檢查,情況良好的話,可以一年查一次口腔狀況。

如果有兩年及以上,沒有進行過口腔檢查,建議去檢查一下,發現齲齒要早些治療為好。

有條件的話,拍個片子,方便醫生判斷牙神經的狀態。

如果口腔狀態良好,可遵循醫囑,是否有洗牙的必要。

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消除牙周疾病,且定期請牙醫師洗牙、潔牙,都可有效減少口臭。

二、心火旺盛

中醫講:舌為心之苗。

如果早上起床後,發生口乾、口苦、口臭的現在,那麼,也可能是心火過於旺盛導致。

心火,按「虛」與「實」分,其症狀也有所不同。

心虛火主要表現為:低熱、盜汗、失眠等。

心實火主要表現為:心煩意亂、氣鬱不安、舌尖潮紅、口乾、小便黃少、便秘等症。

改善措施:

1、多拍手

方法:雙手自然打開,相互擊掌。動作要柔和,不要過快。

作用:人體的雙手,跟身體多個器官相互關聯;

經常做拍手的動作,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頻率:每日三次,每次連續拍手30-50下即可。

2、補omega-3

食物來源:秋蘇籽油

omega-3脂肪酸屬於多不飽和脂肪酸,是「好」脂肪之一,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保護心臟,降低心臟病抑鬱症、痴呆症和關節炎的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推薦心臟病患者,每日攝入1克omega-3。如果,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那麼按處方劑量攝入omega-3,有助於保護心臟。

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塞倖存者,提高身體omega-3水平,心肌梗塞復發的幾率更低,心臟病死亡人數更少。

另外,還有很多實驗得出,omega-3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從而可以降三高,預防心血管疾病。

3、好習慣

這些好習慣包括:戒煙限酒、少吃高鹽、高脂肪飲食等等。

大量煙酒,是導致心臟病的最致命的因素!

研究顯示,吸煙可增加7倍心梗風險;酒精則會使心率加快,加大血液粘稠,對心臟產生巨大不良影響。

而高鹽、高脂肪飲食會加大心臟負擔,使血管壁變薄,從而加速心梗的發生。

是要,日常飲食,應以富有營養的清淡飲食為主,即三低二高:低脂、低熱量、低鹽、高纖維素和維生素

三、肝火旺盛

中醫講:肝火一燒,百病煎熬!

口乾、口苦,是肝膽火旺的典型症狀,嚴重還會導致口臭。

肝火旺,會加重肝臟負擔,導致病情加重,甚至誘發其他肝病,危害身體的健康。

如果,還同時伴有眼睛乾澀、眼屎多,失眠多夢,脾氣暴躁等,那麼,更要考慮是肝火旺所致。

改善措施:

1、吃青色

中醫講,青色入肝,肝喜青。

日常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有利於肝氣的循環和代謝,促進肝臟的排毒。

青蘋果:有養肝解毒的作用,適合年輕人食用;

西藍花:能夠保護肝臟,提高肝臟功能,加速體內累積的毒素排出;

綠豆:養肝的佳品,能清肝火,解肝毒

2、少抑鬱

中醫講:肝主謀慮,主疏瀉。

意思是說,若果一個人,長期情緒不佳,鬱悶煩躁,慢慢會郁出病來,導致「肝鬱」。

長此以往,還會傷膽傷脾,傷胃,甚至導致生物鐘的紊亂,損害身體健康。

因此,想要肝臟健康,要保持良好心態,減少鬱悶。

3、常閉目

方法:養生貴在養神,排除雜念,調整好呼吸,閉目休息,是一種調養精神的方法。

頻率:每日一次,靜心閉目10分鐘左右。

作用:日常多閉目,可養神,去燥,尤其是飯後閉目,能起到護肝消食的作用。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健康生活八十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302/141687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