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三流父母做保姆 二流父母做教練 一流父母在做什麼?

可能有些家長不接受這個觀點。因為我們這一代,從小在一群兄弟姐妹中長大,父母每天忙着討生活,根本無暇顧及我們,於是,姐姐拉扯妹妹長大,妹妹再一手帶大弟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

做父母還要什麼考試?我們生下孩子,養大,讓他考個大學,成家立業,難道還有什麼對不起他的?

雖然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十分漫長、複雜的過程,需要家長付出很多心力、不斷學習,才能做好。但是持上述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於是,出現了把孩子送給楊永信去治療「網癮」的家長,出現了因長期在家中得不到溫暖,在高考後選擇自殺的孩子,出現了許許多多家庭悲劇……

今天葉子老師想和各位分享的是:不管我們自己是怎樣長大的,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機械地拿老方法去對待新問題,只會讓家長和孩子都筋疲力盡。這個時代正在懲罰拒絕改變的人,作為家長,需要不斷接受新的觀點,學習新的方法,了解新的思想,才能讓我們孕育的這棵小樹苗長得筆直、茁壯。

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最合適的角色呢?

有一句話這樣說:「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中國大多數家長,首先是孩子的保姆

他們含辛茹苦,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營養、健康保健等生活層面的看照料上,滿足於實現孩子在飲食、健康、服飾、玩具、用品、娛樂等方面的需求,這些行為構成了「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內容。

在自己的悉心呵護下,孩子吃得飽穿得暖,長得惹人疼愛、乾淨清爽,當然身體也茁壯結實。

如家中的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照看長大,產生這種情況的幾率更大。隔代人似乎更願意在生活照料的層面上貢獻愛心。

這樣,對孩子「養育」的職能漸漸變成了單純的養,「育」的職能就在無盡的關愛中被弱化掉了

如果父母堅持做孩子的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

於是他們只能沉重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先天」就比別人差。似乎一切都難以挽回、難以補救,只能維持現狀。這種保姆式父母,也總是對孩子的成長缺乏長期、系統、全面的規劃。

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沒有擺脫的意識,很容易庸庸碌碌一輩子。

二流的父母做教練

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他們會用各種手段,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孩子學會各種技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誕生了無數的虎媽、狼爸。「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是「中國式狼爸」的宣言。

他堅持「用最傳統、最原始的古老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家裏常備藤條和雞毛撣子,讓孩子們從小背《三字經》《弟子規》,背不上來就要揍人。

「狼爸」不准孩子看電視,不准自由上網,不准隨意開空調;他說,孩子是民,家長是主;打是一種文化。他「把三個孩子打進了北大」。

狼爸會說:「我這種打可能被大家誤會了……打只是輔助的手段。打之前要把道理講清楚,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怎麼錯就怎麼打。

其實教孩子什麼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接受好的規矩,形成好的習慣,樹立好的目標,這是根本。打是打不出來這些的。

時間會證明,這種教練式的教育方式,雖然讓孩子看起來比同齡人獲得了更多的技能,進入了更好的大學。但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本性,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偏激。

接受這樣的教練式教育,孩子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很容易導致精神崩潰。

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就有一位「狼爸」,她在參加節目時曾經談到,父親在其童年時非常嚴厲,「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場跑一千米,而且不許照鏡子、要背詩背古文,還不讓媽媽給我做新衣服。」「我小的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我有一度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有人要說,正是在爸爸軍訓式的教育下,董卿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虎媽」「狼爸」式教育的成功(考入名校)具有僥倖性。如果孩子具有較好的稟賦,那麼在嚴苛的棍棒教育下或能在學業上取得成就。但如果孩子天資平平,那麼「虎媽」「狼爸」的教育實際上就損害了孩子追求幸福和快樂的能力。可以這麼說,每一例值得炫耀的「成功」典範背後,可能掩蓋了無數淪為「不成功」的孩子。

而且,即使成功如董卿,從她的話里我們也能看出,父親的教育,不能不說給她的心裏留下了一定的陰影。

一流的父母做什麼?

1.一流的父母做孩子的榜樣。

榜樣父母是用愛和接納來和孩子相處的,他們不是用語言來教育孩子,而是通過言傳身教來帶着孩子一起做,通過營造一種氛圍以及示範來帶動孩子,讓孩子在模仿學習中受教。

在父母營造的氛圍中,孩子自願追隨父母的腳步,他們往往會對周圍產生強烈的好奇感和濃烈的興趣,並且不懼怕艱難險阻,喜歡在平和的情緒中接受挑戰。

榜樣父母的內心總是堅定卻又非常溫柔平和,剛柔並濟,對待孩子亦是如此,柔和卻不失堅定。但是她們的界限又非常清晰,對待孩子不是無條件的接受,而是讓他明白違反界限的行為都是不被接納的,所以榜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是敞開式的,更一致的。

2.一流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曾經有個媽媽帶孩子去逛商場,她覺得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熱鬧非凡的場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場裏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甚至有點害怕,吵着要出去。

媽媽不明白,一向喜歡玩的孩子怎麼會排斥又漂亮又熱鬧的商場?

但是當她蹲下來詢問孩子原因的時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見一條條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點也不能讓人賞心悅目,反倒讓人非常不舒服,而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見這些的。

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家長應該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掌握孩子的聽覺、視覺與理解特性。

許多爸媽會從大人的角度,間接或直接安排甚至命令孩子怎麼做、怎麼玩、玩什麼。

其實小孩就是小孩,他身體和思想的高度都還有待成長,如果站在大人的立場,就很難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蹲下來,你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知道在他的高度,能看見什麼,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溝通和交流。

3.一流的父母教孩子獨立思考。

有人看到過這樣一個笑話:在一所國際學校里,老師給各國的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

學生都說「不知道」。

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

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

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

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這則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的確發人深省。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想到什麼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想辦法、去解決、去處理的。

當孩子遇上困難時,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幫孩子把困難解決了。慢慢地,當孩子再遇上困難時,自己也不願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幫助。長此以往扼殺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在今天,我們已經處在「資訊時代」,處在「知識爆炸」時代,客觀上對每個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戰。而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慾望就愈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愈強,創造力就愈強。

針對不同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生活中發生的具體問題,提供機會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自己面對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就是一株小苗,需要耐心的澆灌,才不至枯萎;需要適度的攙扶,才不至長歪,希望我們都能做一流的父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簡單好家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128/140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