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為在戰場上加熱罐頭 硬核美軍點燃一盒炸藥?

上世紀中期,越南戰爭是二戰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戰爭,但殘酷的戰役卻讓美國遭受嚴重損失,冷戰的優勢逐漸轉交到蘇聯手上。

這場長達12年成為美國揮之不去的噩夢。美軍們在戰場上奮勇廝殺,在軍營中物資短缺。眼看冰冷的罐頭無從加熱,一位士兵拿出一盒C4炸藥,淡定地點燃,加熱罐頭。溫暖的食物給戰爭中的士兵帶來一絲慰藉。

正在加熱罐頭的士兵

等等,威力比TNT還大的C4炸藥,被直接當成加熱口糧的燃料?美軍士兵難道對戰爭徹底喪失了勝利希望,打算一舉炸毀軍營?

其實C4炸藥雖然爆炸力驚人,但要引爆它卻不容易。單純用火「引爆」只會讓它安靜燃燒,甚至用槍射擊也不會讓炸藥爆炸。於是這種反直覺的惰性炸藥,被挖掘出了獨特用途。

C4炸藥通常像一塊橡皮泥,形狀大小可以改變。如果在表面附上黏着性材料,它還可以像口香糖一樣牢牢地黏附在任何一個隱蔽的角落。

但要是對這「橡皮泥」的印象只停留在燃燒加熱罐頭,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你可能沒聽聞過它的另外一個化身——M18A1地雷。許多遊戲中也有這種地雷的原型,遊戲中常用的名稱「闊劍」地雷或許更為人熟知。

這是一個大約1.5公斤的灰綠色塑料盒,大小和一個軍用水壺相當。塑料盒其中一面水平凸起,印着有「FRONT TOWARD ENEMY」(正面朝向敵人)字樣。這意味着,闊劍是一個定向爆炸的地雷。

一名士兵與闊劍地雷

在槍火轟鳴的戰場上,突然傳來一聲巨響,一枚地雷被引爆了。爆炸點東邊約100米內的戰士紛紛倒下,如果仔細檢查,會發現他們身中數彈。不過這些「彈」不是子彈,而是直徑不到2.5厘米的小鋼珠。

然而在爆炸點西邊,引爆地雷的士兵即使只相距16米,也可能安然無事。闊劍威力定向地只朝敵人方向衝擊。而出現這種差別待遇的奧秘,就在闊劍的外殼設計上。

早在二戰期間,德國武器專家休伯特·沙爾丁和匈牙利人米斯奈幾乎同時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一塊有弧度的鋼板背後引爆炸藥時,炸藥起爆的大部分衝擊力會垂直於鋼板上,破壞力非常驚人。

換言之,地雷外殼設計成弧形,那麼弧形外側朝向的一面將獲得絕大部分的衝擊力,地雷達到定向爆炸的目的。這個發現被命名為米斯奈·沙爾丁爆炸效應。

於是沙爾丁打算利用這個原理,設計一種定向地雷投入戰爭使用。

不過,還沒等他們的設計投入生產,二戰就結束了。而這項技術最終流入其他國家手中,美國就是其中之一。

闊劍的前身,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就成為第一種正式裝備部隊的反步兵定向地雷。經過多次改良,最終出現了M18A1這一個版本。

而M18A1之所以被稱為「闊劍」,也是因為它的殺傷力廣泛而巨大,像一把寬闊的劍橫掃戰場。雷體正面內裝有700枚總重量約650克的小鋼珠,鋼珠背面,則是另外650克的C4炸藥。

一旦炸藥被引爆,雷殼正面弧度形成了60°~120°爆炸角度範圍內,鋼珠隨着爆炸密集地射向半徑100米內的敵人。

在外殼上方還安裝了一個瞄準孔,士兵可以準確地控制射殺範圍,眼看鋼珠在C4炸藥的爆破力下密集地擊穿敵人。於是,有人把M18A1稱為「最陰險的地雷」,令人聞風喪膽。

闊劍地雷殺傷力巨大,而單獨的C4炸藥效果也不賴。單獨引爆幾塊半公斤重的C4炸藥,就可以炸毀一輛卡車。

C4炸藥中的爆炸物是環三亞甲基三硝銨,通常又被稱為RDX。當化學反應開始,炸藥瞬間釋放主要是碳氮氧化物等多種氣體,氣體以每秒8050米的速度膨脹,同時對周圍區域施加巨大的力。在這樣的膨脹速度下,爆炸幾乎是一瞬間的事,不到一秒鐘,附近的一切就被完全摧毀。

其實原本爆炸物採用的是TNT,但同等密度的爆炸物相比之下,TNT的爆炸速度為7300m/s,而C4炸藥的爆炸速度高達8050m/s,顯然C4炸藥更勝一籌。於是經過改良,C4替代了TNT,讓闊劍驚人的殺傷力大大提高。

不過,這樣改良之後也增加了一個麻煩。C4炸藥是一種惰性炸藥,平常用火點燃引爆的方法在它身上都不奏效,即便用槍射擊還是不能引爆,那麼又如何引爆這枚極具破壞力的地雷呢?

根據炸藥的爆感度,通常分為三種類型的炸藥。爆感度較高的炸藥被稱為一類炸藥,這種炸藥只需一點壓力或明火就會立刻爆炸。爆感度中等的炸藥被稱為二類炸藥,這種炸藥遭受輕微壓力時不會被引爆,但遇到明火時則會立刻爆炸。

最後一種爆感度較低的炸藥被稱為三類炸藥,這種炸藥無論遭遇壓力還是明火都不會發生爆炸。要想引爆三類炸藥,只能使用一類或二類炸藥來引爆。

例如TNT和C4就屬於三類炸藥,TNT就算受到槍擊也不容易爆炸,而C4炸藥在明火中只會緩慢燃燒,於是就出現了開頭,美軍點燃C4炸藥加熱罐頭或者取暖的一幕。

所以闊劍的安裝設置中,少不了一條電雷管和一個脈衝點火機。脈衝點火機本質上是一個小型的發電裝置,連續按壓手柄3次就能產生3伏的電壓,以此引爆電雷管,再由電雷管引爆地雷。

M18A1的背面和按壓手柄

C4炸藥還作為惰性炸藥,被安置遍佈坦克車身。一些坦克外表鋪滿了一塊塊長方體,噴上噴漆與坦克融為一體,這其實是坦克一層起保護作用的反應裝甲。

懸掛炸藥在自己身上看似十分危險,但由C4炸藥組裝形成的惰性反應裝甲和闊劍有類似的特點,當引爆時會向外爆炸,對內部損害較小。

於是平常披着一層惰性炸藥並沒有什麼危險,而當反坦克導彈這類武器攻擊坦克時,接觸到惰性炸藥並引爆,才會造成強勢反擊。

坦克表面覆蓋的「磚塊」

C4炸藥艱難的引爆條件反而讓它成為一種「安全」的炸藥,而且它能輕易躲過X光安全檢查,沒有經過特定嗅識訓練的警犬也難以識別出來。這一系列特性讓C4炸藥有了廣泛的使用場景,但同時,也透露出危險的苗頭——它成了恐怖分子常用的襲擊工具。

2002年10月12日,這一夜的峇里島,是由黑暗和202位死者的血腥交織而成的。當天晚上,峇里島共發生了3起爆炸案,其中兩起發生在遊客雲集的庫塔海灘上的夜總會,還有一起則發生在市中心。

一連串的爆炸造成202人死亡,酒吧里的人們情緒由高漲急轉直下,踩着殘缺的屍體四處奔逃,附近的醫院也很快堆滿了屍體。

2002峇里島恐怖襲擊災後現場

事後,警方抓捕了20多名疑犯,其中大多數都是某恐怖組織的成員。他們在爆炸中使用的炸藥,就是「口香糖炸藥」C4。這種炸藥在-54℃~77℃時都能保持可塑性,可以被做成任何形狀,很難被發現。

這時,人們最日常的生活場景成了C4炸藥使用的「戰場」,無辜的市民成了被炸藥攻擊的「敵人」。這等場面想必是幾十年前,那些在戰場上的士兵從未料想到的。三年後,同樣一個恐怖組織又在峇里島製造了類似的爆炸,造成80多人死亡、300人受傷。

形狀可以隨意改變的C4炸藥

2000年10月,美軍的科爾號導彈驅逐艦正在執行對伊拉克的海上封鎖任務,當它停靠在亞丁灣進行補給時,卻也遭遇了一次恐怖襲擊。

兩名恐怖分子駕駛一輛載滿了C4炸藥的快艇,抱着同歸於盡的心態徑直衝向軍艦。在撞擊過程中,恐怖分子趁機引爆炸藥,軍艦受到嚴重損壞而癱瘓,險些沉沒。艦上17名美軍士兵在爆炸中死亡,39人受傷。

1988年12月22日,一顆巨大的火球從天而降,狠狠砸在英國蘇格蘭小鎮的一個廣場上。而這個火球,是一架遭遇了恐怖襲擊的飛機。這場洛克比空難使航班上的259名乘客與機組人員無一生還,地面上的11位居民也死於非命。

事後調查人員推算,這是由恐怖分子攜帶上飛機的一枚C4炸彈爆炸造成的。而恐怖分子竟然輕易把C4炸彈帶上客機,引發這場恐怖襲擊。

部分墜機殘骸

為了驗證機場安全系統是否嚴密,2004年,英國一位記者佯裝臥底,成功把一枚仿造的C4炸彈藏在鞋子裏,帶上了飛機。

這也讓各國重視起機場等大型公共交通工具的安檢程序。比如在安檢級別較高的機場,就會採用離子遷移技術,用「擦拭紙」對人身或攜帶物品進行爆炸物的痕量探測。

就像炸藥大王諾貝爾也許沒想到,他親自開啟了一個個被轟炸得支離破碎的場景。惰性炸藥憑藉特殊的性能,是否又將會打開,或是正在打開一個難以預料的潘多拉魔盒呢?

Tom Harris.How C-4 Works. How Stuff Works,

RobertSherman. M18 Claymore. FAS,1999.01.05.

JR Potts,Dan Alex. M18 Claymore. Military Factory,2019.08.21.

The12October2002 Bali bombing plot. BBC News,2012.10.11.

血洗美麗天堂印尼峇里島特大恐怖爆炸全景實錄.法制日報,2002.10.19.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SME科技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119/139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