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晚清留美幼童被撤回後的命運

幼童歸國後的命運

赴美120名幼童中,於1882年返華者計94名。其餘或因犯規,或因品學欠佳,或因剪辮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幾位違令不歸,而長居美國。

回到仿佛陌生的祖國,幼童們有點迷茫,也滿懷期待,但很快就陷入了沮喪。

後來服務於中國外交界的幼童黃開甲,把他回國之初的遭遇,透露給了他在美國寄住的一位女士。信中說:

「人潮環繞,但卻不見一個親友。沒有歡迎的微笑來接待我們這失望的一群。……到中國『海關監督』辦事處,卻僱用獨輪車來裝載我們,行動真遲緩。我們還被暴露在驚奇、嘲笑的人群中,令人難堪。……為防我們逃脫,特由一隊中國水兵押送我們去上海道台衙門後面的『格致書院』。……這所書院關閉十年,當你踏進門檻,立刻霉氣撲鼻,夜間,潮氣由地上磚縫中冉冉升起,使我們衣衫盡濕。」

清廷關於是否撤回幼童曾經開展討論,但對於撤回的幼童,怎樣助其完成學業,及分配工作等事宜,卻沒有擬定任何辦法。作為直隸總督,又在大興實業急需人才的李鴻章,努力不讓幼童埋沒於官場,94名幼童中,頭批21名送電信局學傳電報,二三批學生中由船政局、上海機器局留用23名,其餘50名安插於水師的機器魚雷、水雷、電報各處。但正如黃開甲所抱怨,這種「完全不按個人志趣及在美所學」的辦法,傷了幼童們的心,他憤怒地質問:「這就是東西雙方影響下,中國政府的『進步政策』嗎?」並強烈質疑清王朝的統治的合法性,認為其必須徹底改革,「才適合治理它的萬千子民。」這裏,「美國化」的影子顯示出來了。

儘管有種種不如意,回國的幼童們還是綻放了他們的才華。在全體返國幼童中,日後誕生了國務總理1人,鐵路局長3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官員5人,公使2人,鐵路專家6人,外交官12人,礦冶專家九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其中如中國自建鐵路之先河的工程師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國總理的唐紹儀,促成美國退回部分庚子賠款的外交官梁誠,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還有幼童為國家獻出了生命。中日、中法兩次海戰中,7名服務於軍中的幼童表現英勇,慷慨捐軀。美國駐華公使特地於1884年中法海戰後,照會總理衙門,說「中法閩省之戰,中國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為出力者,則系揚武船內由美國撤回之學生。……想該學生等出洋習業,曾有謂其惟務洋學,恐與中國事理,諸多未諳,難為有用之才。茲閱前因,足見深明大義,均能以死力報效,實為不負所學。」最後建議,「尚望貴國於幼童出洋一事,嗣後仍按時舉辦,將見人才輩出,貴國興盛之基,自必蒸蒸日上矣。」但這時慈禧已借中法海戰撤換全部軍機大臣,政局的動盪,加上主持中樞者的缺乏眼光,留美計劃終未恢復。

(本文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加拿大華人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110/139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