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債務違約處置完成不到20% 投資者求償之路痛苦漫長

中國債務違約加速增長,但違約處置機制滯後。(美聯社圖片)

目前,中國債券違約呈現上升趨勢,但違約後處置機制相對落後,投資人在所持債券違約後將走上一條漫長而痛苦的求償之路。隨着中國信用違約的逐年攀升,市場對違約後的處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信用違約加速 投資人短痛變長痛

2019年,中國信用債違約繼續呈現加速之勢,債券領域違約只數和金額均創新高。Wind數據顯示,2019年共有177隻債券約1419億元違約。

另據彭博統計,2019年年內違約債券本金合計約1311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未包括通過取消回售、協議展期、場外兌付等方式處置的問題債券。

然而,由於中國資產處置難、破產重整慢,中國違約債券持有人在債務違約後,其尋求賠償的過程充滿艱辛,財產損失的短痛變成求償之路的長痛。

市場對違約處置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彭博1月6日報道,隨着中國境內信用風險事件逐年攀升,市場對違約後的處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共監管層近年來對違約及後續處置也推出一些方案,包括2019年底中國央行會同國家發改委、證監會公佈公司信用類債券違約處置的草案,但隨着年度違約金額屢創新高,違約後續事宜的制度建設仍非常缺乏。

通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楊培明表示,「債券投資者維權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產處置的流程很慢。」

他說,「近期有關債券違約處置的密集討論以及相關指導意見的出台,反映出司法和金融監管部門對於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但由於該意見只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不涉及具體的執行措施,在債券持有人如何依法維護自身利益方面,更期待最高法院預計將於上半年公佈的關於債券糾紛案件處理的會議紀要。

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稱,最高法院起草了全國法院審理債券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明確了對債券承銷機構協助發行人製作虛假、誤導性信息,或明知發行人存在上述行為而故意隱瞞,導致信息披露文件中關於償付能力的相關內容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法院應當認定其存在過錯。

違約處置完成比例不足20%

據楊培明介紹,其所在事務所2018年和2019年參與的債券違約處置項目金額已經十倍於2015年和2016年處理案件的標的金額。

根據中誠信研究院統計的數據,截至2019年末,全市場違約債券累計414支,其中74支完成處置,佔比不足20%。

自2014年當時的上海超日成為在岸首個公募債券違約後,彭博匯總的信息顯示,已有數十個發行人進入重整程序,但處置完成的寥寥無幾。

以2015年就開始進入重整的保定天威為例,公司至今仍無重整方案通過;而2017年發生違約的五洋債破產重整雖然已獲得法院受理,且項目的承銷商已遭證監會處罰,但債券持有人仍未獲得償付。

投資人在違約處置談判中處於弱勢地位

中誠信的分析師譚暢以及通力的楊培明均指出,投資人在處置過程中以及和發行人的談判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需要有執行度強的制度安排保障其權益。

除了加緊制度建設,天津物產集團近期在離岸市場上的困境交換和現金兌付要約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法國巴黎銀行大中華區環球市場部主管孫鴻志就表示,與漫長的清償過程相比,即使是打折後的現金兌付方案,投資者的接受度也相對更高。

西南證券固收組負責人楊業偉在報告中稱,天津物產的方案或為處置國有企業的債券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預計類似的債務重組方案可能會更多地用在業務市場化程度較高、自身財務壓力較大的國企。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108/139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