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犯錯後教育改正就OK?NO 這3方面做到位 才算一次成功教育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怎麼才算一次成功的教育呢?

比如說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玩具,這顯然是一個非常錯誤的不良行為,那麼如果讓父母來教育,父母覺得怎麼教育才算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呢?

我想對於絕大多數的父母會認為通過教育後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且以後避免再犯這種錯誤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但是,僅僅這樣就夠來嗎?事實上這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離真正成功的教育還有一段距離。

怎麼算一次成功的教育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孩子的不良行為。

在一次不良行為中,一般來說包括2個方面:行為主體和行為對象。

行為主體不用多說,就是孩子自己了,但是行為對象不一定,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比如孩子可能是搶別的孩子的玩具,有可能是孩子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這行為對象就分別是人和物。

而我們的教育通常是只關注了行為對象,比如對別人造成了什麼影響,產生了什麼破壞,然後教育孩子不能這樣做,這就完了。這好像沒有什麼錯誤,畢竟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不要再犯這種錯誤。但是在這個教育過程中,父母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對象,也就是行為主體,我們的孩子本身。我通過不良行為教育孩子認識外在的規律規則,但是在不良行為中,孩子本身的內在思想、情感變化,我們卻沒有關注,我們把孩子的行為與他的內在思想感情割裂開了。

舉例來說,當孩子搶別的孩子玩具玩時,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不應該這麼做,要考慮對別人的不利影響,還應該引導孩子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和情緒變化:你搶別人東西的想法是怎麼產生的呢?你得不到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為什麼當時沒有產生更好的問題解決辦法?只有這樣不斷的引導孩子引導自身,他們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控制自己避免出現不良行為。

所以,總體來說,對孩子不良行為進行一次成功的教育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可以分為3步依次展開:

首先,以自我為中心,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心和行為

父母在問題發生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就應該讓孩子從自我角度出發,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心和行為:當時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是憤怒還是恐懼,還是怨恨?讓孩子真正的理解自己,看清自己。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傾聽孩子,引導孩子敞開心扉,描述下事情的經過,展示自己的真實感情和想法。在孩子描述完整個事件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後,父母可以再針對孩子敘述中表達思想、感情進行概述、點評。

比如說別的孩子搶了孩子的玩具,孩子當時肯定感到很憤怒,想搶回來,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但是孩子意識這樣是不對的,所以又克制住自己行為,在這其中表現出很好的自制力,非常棒。

這樣通過概括點評,進一步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接受自己,強化孩子表現出來的優點,幫助孩子更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內在的優缺點,也就可以更好的從內部控制自己。

其次,換位思考,從別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認識清自我後,我們就應該在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再來思考問題。

通過換位思考,讓孩子站在了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的問題會更加全面,進而也更容易看清楚自己存在的問題。

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時,最好的方式是父母提問,讓孩子回答。因為孩子年齡小,他們通常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問題,單靠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不現實,所以這時需要父母引導孩子來換位思考。

通常來說,換位思考包含的問題主要包括這幾個:

行為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這樣做別人會怎麼看你?

如果大家都這樣做會變得怎樣?

最後,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麼辦

之前我們引導孩子認清自己和認清問題,是在對過去的事情進行反思,現在孩子從能到外反思清楚後,我們就應該在引導孩子展望未來,以後再遇到此類問題應該怎麼做了,有沒有更好的問題處理方式。

其實當我們引導孩子從內外兩個角度思考整個問題後,孩子本身就應該能隱約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當然,他們光意識到還不夠,需要我們引導孩子把意識表達出來,強化這種認知。同時讓孩子表達出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不是真的認識到以後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怎麼做,如果孩子認識的不夠充分,就需要父母適當的引導提醒。

這樣通過三步,從內到外,從過去到未來幫助孩子全面的認清問題,也就能幫助孩子以後能更好的處理類似問題。

總結

在過去,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更多的是注意孩子外在行為的表現,並沒有太多關注孩子的內在感情和思想,因此註定孩子在認識問題上也只思考外在行為。孩子的內在思想感情得不到認可,得不到關注。這不利於孩子的內在自我成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外在行為,更要關注孩子的思想感情,讓孩子更清楚的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做出改變。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神通奶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106/139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