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莊子並不這麼認為 學聖人之勇臨危不懼

在面對人生旅途中的困厄而作出抉擇時,總有人感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誠然,身在樊籠里,自然應當遵守籠中的各種約束與規則,在各種外部環境的作用下生存就如水中浮萍一樣隨風飄零。如何才能在難以改變的社會環境中成為自己人生的舵手?如何面對負擔日益繁重的當下成了很多人的心病。其實古代聖賢也曾身臨其境,看看他們如何處置,我們也就不會如此自擾。

古人將我們面臨的困厄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自然規律如生老病死,福禍患難,一類是天災人禍如國家興亡,自然災害。這兩種都是人們必須面對的歷史規律,而不同的人面對它們時所作出的回應也不盡相同,莊子指出:

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

大意是說聖人生活的原則是順應自然規律,死亡也只是萬物變化的一種形式。安靜時如陰氣一般,行動時如陽氣一般,不為禍福費心。感覺產生了便做自然的回應,需要行動的時候便自然而然的行動,不用智巧機詐,一切順應自然規律,這便能免於天災人禍,福禍是非。乍看之下安守本分、逆來順受,似乎有些消極。但其實縱觀莊子一生在面對人生的抉擇時並沒有如此,足見其初心並非如此。莊子在《秋水篇》中這樣寫道:

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為聖人之勇也.

直譯就是明白困厄是命運使然,知曉擺脫困厄是時運使然,如此即便身臨大難也不會有絲毫的畏懼,聖人的勇敢便是如此。可見莊子眼中「螳臂擋車」的匹夫之勇算不得真勇,能夠在面對困厄的時候泰然處之才是真正的勇敢。沈從文的經歷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在面對如此絕境的時候很多人選擇了輕生,包括他的一位朋友。然而沈在回信中極力勸阻,還說自己在鄉下養豬,很多瘦弱的豬現在也是白白胖胖的,此種心境是釋然也是泰然。後來在回復親人的信中也有這樣話「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看,一定會很喜歡的」,類似的話兒在他的諸多書涵中都是能看到。後來不許他寫小說,他便專心於考據,隨後便有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等名作。能在逆境中安然自處,面對極端惡劣的環境能夠泰然面對,這種勇敢才是最難得的。

由此可見莊子是希望我們能夠在面對困厄的時候能泰然處之,它與逆來順受的區別在於這是源於勇氣的主動選擇,而這份勇氣正昭示着對希望的渴望,它會指引我們積極的面對困境,蟄伏正是為了迎接黑夜過後的黎明。人生一世,艱難困苦何其之多,旦夕禍福誰能躲過,是就此認命一蹶不振嘆「身不由己」,還是泰然面對伺機而動法「聖人之勇」,一念之差,天壤之別。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西安風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213/138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