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教育上的「窮人思維」有多可怕?父母不及時改 再好孩子也會毀掉

兩個朋友,一個叫王婧,一個叫謝琴。

她們都在一個小縣城工作。

今年,她們的孩子都將大學畢業。

王婧的小孩已被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正式錄用,年薪20萬。

而謝琴的小孩還焦急地奔波在各個招聘會場,祈禱哪個僱主能給份月薪3000的工作。

為什麼同是出身普通家庭且起點大致相同的兩個小孩,前途卻有着天壤之別?

懷着好奇,我分別向兩位朋友詢問了她們的教子之道。

發現謝琴在教育孩子時採取的「窮人思維」,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兩位朋友的女兒成績很優秀,都在全縣前10名。

即將中考填報志願,

擺在她們面前的選擇有兩個:

一是像班上大部分的學生一樣,順理成章地進入縣一中就讀。

這所學校算是全縣最好的高中,前10名免學費不說,還對入讀的優秀學生獎勵一千元。

二是市里最好的四中開放了招生名額,可以去申報。

四中在全省都是數一數二的名校,每年實驗班考上重點大學的有幾十人。

憑兩個小孩的成績,都可以去沖一下的。

只不過離家遠,要住校,沒有額外的獎金。

謝琴在這個時候犯了難:

離家那麼遠,孩子照顧不好自己怎麼辦?

人生地不熟的會不會被欺負?

那麼多的尖子生都往那擠,競爭多激烈啊!

最終,謝琴下定了決心,對女兒說:「成績好在哪裏都一樣,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只要你拼命學習,一定能考上北大清華。」

而王婧這邊則考慮到市裏的教育資源更好,徵詢了孩子的意見,孩子也很樂意,讓孩子去鍛煉獨立能力也很好。

於是兩家孩子,一個在縣一中,一個在市四中,各自展開了高中生涯。

儘管說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王婧在孩子高二的時候,還是到市里另外找了工作,一邊照顧孩子。

高考成績出來,王婧女兒如願進入北大,謝琴女兒也不差,也考上了重本。

上了大學後,謝琴叮囑女兒一定要用功學習,爭取考研考上北大。

為了增加考試籌碼,她讓孩子報了一個英語雙學位,

四年時間過得像高中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四年下來,謝琴女兒沒有積累一點實習經驗,朋友也沒幾個。

年前的研究生考試,她因為準備不充分,慘遭淘汰。

眼看同學們出國的出國、升學的升學、工作的工作,她卻找不到自己前進的目標,只能隨便投些簡歷,哪家錄用就去哪家。

而王婧這邊,又是另一番景象。

同樣是四年時間,王婧的女兒跟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各種志願者活動和創業競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能力。

通過熟人引薦,大三就獲得了世界500強企業實習的機會。今年以優秀的表現成功擠進了錄用名單。企業給她開出的年薪高達20萬,是父母工資加起來的兩倍。

如果從小就把兩位家長的小孩調換一下,我想結果肯定還是這樣的:「窮人思維」束縛了孩子發展的可能。

所謂「窮人思維」,並不一定只是窮人所特有的。

只是大部分的窮人,由於眼界狹小、資源貧乏,普遍會用這樣的思維解決問題。結果是越用它越窮,越窮越用它,故稱其為「窮人思維」,可以表現為這三點:

1.過於實用主義

研究者曾經在印度農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提供了一堆五顏六色的雜誌,讓家長從中剪出一些圖片,然後拼貼在一起,以表現他們對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夠給他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結果,家長們完成的拼貼畫大同小異:密密麻麻地佈滿了黃金鑽石首飾,還有各種名車的模型。來自貧窮家庭的家長們,似乎總將教育看成一種讓自己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

他們對於任何的東西,都要考慮「有沒有用」,而且,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模式的「有沒有用」。

他們對於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產出比。哪個學校就業好,哪個專業賺錢多,這才是他們對教育的最高標準。但是,抱着這樣的窮人思維的人,往往是最後在教育上吃虧的人。

所以,越是終身學習的人,把教育當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會越來越富有,而把教育當作手段,當作敲門磚,當作墊腳石的人,會越來越貧窮。

2.只看重眼前看得見的東西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

雖然我們並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思維,往往還停留在「窮人的思維」模式上。

經濟學家加里·貝克說:擁有財富可以激勵人們投入時間,變得更有耐心。

其言外之意就是,貧窮會永久地腐蝕人的耐心。

儲蓄太漫長,放棄;

教育太漫長,放棄;

健康太漫長了,放棄;

改變太漫長了,全部都放棄。

我們眼中窮人的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

很多窮困的家庭,常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因為預防這件事,太長遠了。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更是顯而易見。

比如在孩子的輔導上,更喜歡給孩子報一些「速效」班。

正如最近熱搜上的「量子波動速讀」,聲稱一分鐘可以讀十萬字,不少家長趨之若鶩。

幾十位孩子一起嘩嘩嘩翻書,家長就在後邊守着,雖然大概率也是搞不懂孩子們在幹什麼,但顯然,房間裏拉着的橫幅「給孩子補習功課,不如補習方法」已經俘虜了他們的心。

然而在教育這件事上,哪有一招見奇效的方法,不過是別有用心者,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所設下的套路罷了。

面對這類速效課程,即使學費3萬-5萬,家長們也在所不惜。可是面對與學習無關的興趣、才藝、技能,見效晚,回報期長的,家長們則往往看不到它真正的意義。

3.不相信簡單而有效的力量

就像很多印度和中國的很多農村,一旦發燒就要去醫院打抗生素、輸液一樣。

當醫生告訴他們,有很多的症狀,其實只要回家休息就可以了。

但是,他們如果不注射藥物,就堅決認為醫生是在欺騙他們。

於是,他們會打更多的針,吃更多的藥,買昂貴的保健品,會相信很多的偏方,而不願意相信,很多能夠解決他們最迫切問題的途徑,其實是簡單而美好的。

正如前面所說,

天價的「奇葩」課程,家長們趨之若鶩;

未必適用孩子的奧數培訓班,連夜去排隊報名;

一天學會書法的廣告,總是能夠吸大量的點擊率……

實際上,只要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一起看看書、聊聊天,就可以取得比培訓班有效得多的多的教育效果,可是,很多家長卻偏偏寧願相信那些「摸得着、看得見、花了錢、費了事」的教育方式。

家長的眼光要放長遠,格局要大,畢竟,一個人的幸福,是童年的種子決定的——每個階段為了長得快,化肥施得太多,會出問題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家長領導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017/135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