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48小時召集逾百音樂人錄製管弦樂版《願榮光》 望激發更多不同演繹

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片段截圖

剛好一個星期前,一個小型錄音室內,坐着60多個管弦樂樂手。合唱團站在後排,也有80人左右,擠得肩並着肩。事前,他們未必互相認識,但這一晚首次聚頭,便戴上頭盔、眼罩,甚至「豬嘴」,共同參演《願榮光歸香港》的拍攝。

「一個玩音樂的人,從事最和平理性的活動,但點解都要上 gear?根本無人想上 gear!星期六日,我們去拍拖看戲,不是更開心嗎?」

負責指揮的「七劍浣春秋」(簡稱 S)向《立場新聞》記者如是自問自答,解釋安排正是要製造「藝術反差」,將香港人現時面臨的困境具體呈現出來。今時今日,做藝術玩音樂仍然合法,但難保《緊急法》、《蒙面法》通過之後,曾經的日常他朝不再⋯⋯

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片段截圖

管弦樂團如社會 每人各有崗位

整個計劃起源於上月底,有網民在「連登」討論區發起征人合奏《願榮光歸香港》。從朋友得知消息後,S初次接觸此曲,便覺得「好短好簡單,容易記,易入屋」,「有潛力,應該有得搞嚇」。他隨即聯絡從事影像製作的友人 C,討論一小時之後決定「吹雞」,各找同路人促成其事。

九月初,S在48小時內成功募集近200名音樂人響應,最終以先到先得的方法,在150人當中協調出一個日期時間確認演出拍攝。S憶述當日,樂手當日只用了45分鐘讀譜,練習20分鐘之後,即與合唱團磨合。前前後後四小時之間,他們將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錄製完成。

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片段截圖

「管弦樂團的優點是 range好闊,可以做到好多種類的情感和速度。」S舉例,副歌部分多用銅管樂器,營造出步操前進的感覺,格外莊重;中間比較柔和的部分,交由弦樂發聲,造出如歌似地的感覺;敲擊樂的粗獷,又有振奮效果。編曲透過配器法,安排樂器演奏不同部分,呈現豐富的情感,「管弦樂團好似社會咁,每個人有不同的崗位」。

合唱團亦然,需要由不同聲部通力合作,和聲效果才悅耳耐聽。

(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片段截圖)

「離地」音樂「貼地」演繹 對樂手印象改觀

說到管弦樂團、古典音樂,大眾不免聯想到高雅,總覺得它是小眾的貴族玩意。當「離地」的藝術形式演繹「貼地」的社會作品,似是另一種的「藝術反差」。然而,作為指揮的 S絕不同意,甚至十分討厭這種「高低藝術」的標籤。他承認,古典音樂雖然起緣於歐洲宮廷,但並非脫離平民,難以入屋,更直斥「將古典音樂做到懶高級只系 marketing的結果」。

雖然如此,兩名負責影像的拍檔不盡同意。C覺得,基層孩子接觸古典音樂的機會似乎較少,而另一名成員 V更因今次合作,而對古典音樂樂手的印象有所改觀。

V笑言,讀書時代總覺得音樂系同學「官仔骨骨,家庭背景較好」,尤其是雨傘運動期間,他們好像都帶着某程度的「政治冷感」。然而,她那天現場見證百多名不同年紀的音樂人走出來,有年輕人也有老師輩,「人數之多也是重要的訊息,那份莊嚴多少是由人數而來」。加上,樂手絕大部分自備防具,並非為了拍攝需要才特地購置,而是他們日常的配備。此情此景,V深深感受到無論來自何種專業背景,大家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員,無可避免總會受到影響,所以願意行出來以行動表態。

(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片段截圖)

並非最強版本 鼓勵更多人提出不同演繹

由防具說起來,配合音樂人「full gear」上陣,負責拍攝的 C也在現場放置多個舞台用的煙機,營造出「迷霧裏最遠處吹來號角聲」的效果。C解釋,煙霧和防具的場景調度將創作人每日感受到的白色恐怖和政權壓迫呈現,「我們只是將它具象化」。

團隊解釋,煙霧效果帶出將壓迫具象化的感覺。

(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片段截圖)

主創團隊各人各有正職,但 C和數名影像小隊,用了三日時間即完成音樂錄像初剪。V表示,影片雖然加入新聞片段,但刻意避開頭破血流的畫面,並非出於政治考慮的自我審查,而是自覺「負面訊息已經有好多」。相反,片段中抗爭者都是走在前線,而且總是一大堆人「齊上齊落」,藉以帶出團結凝聚的訊息,鼓勵聽眾他們從不孤單。

不少網民對此幕表示十分感動,團隊解釋片段來自612龍和隧道防線,原片由蘋果攝記所拍。

(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片段截圖)

過去的星期三,管弦樂版《願榮光歸香港》正式上線,至今未滿一周已經錄得超過一百萬播放次數。團隊認為迴響大雖然值得鼓勵,但更希望大家聽完歌,獲得一些正面積極能量之後,重新回到現實,繼續以行動堅持「五大訴求」。V認為,聽者會勾起現實經歷才有共鳴,所以 MV的好評來自情感的投射,「所以希望大家 focus on the reality,凝聚大家 focus返喺一齊面對緊嘅事上面」。

不少網民形容,管弦樂版是目前「最強版本」。主創團隊齊聲否認,並稱只是在熟悉的範疇出力。C舉例,就在他們作品推出之後,有人製作新的 remix版本,也有更有其他網民運用不同樂器演奏此曲。

「管弦樂只是其中一種拍攝和演繹手法。」S強調,續說:「就像這場運動,沒有大台,大家各自爬山。社會根本就是多樣性的,所以我們好希望更加多人會繼續演繹此曲」。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立場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914/134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