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二十五 磨豆腐」 20年前農村一塊豆腐的複雜製作過程

「做豆腐」是小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有的年俗「儀式」。記得小時候,爸爸在家磨豆腐的場景,還是記憶滿滿的,今天就把這個場景記錄下來,給現在的孩子多一些年俗的「回味」!

淮南王劉南發明豆腐

在中國,「豆腐」一詞最早出現在劉安的《淮南子》記載中,在劉安被漢武帝封為淮南王的時候,尋遍天下名貴丹藥,再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了豆腐,也成為中華的傳統美食,歷經2000年風雨兼程。

在20年前的農村,豆腐是每一家飯桌上的必備菜

在農村,在我們小的時候,物質極度匱乏,說到食物,大多數都有自己家裏種植的小麥和玉米,可以維持基本的主食所需,還可以換一些錢維持生活;而對於蔬菜的種類,卻是非常稀少的,只能吃一些時令的蔬菜。

比如春天的時候,可以種一畦韭菜,吃的時候,直接割一把,還有田裏的薺菜,馬齒莧、槐花在春天都是最嫩,最好吃的,過了早春就沒有了;

到了夏天,蔬菜就能豐富一些,家家戶戶種的茄子西紅柿黃瓜辣椒都成熟了,可以炒菜做米飯,麵條都是很豐盛的;

而到了秋天,可以吃的食品就更多了,家裏的柿子成熟了,可以摘下來做各種的醋;秋天食品相對匱乏一些,只能吃一點白菜蘿蔔,平時埋在地窖里,吃的時候挖出來;

而冬天的主角除了白菜和蘿蔔之外,就是豆腐了。豆腐不是每家每戶都能做的,因為成本太高,浪費時間,而只有一些豆腐小販才每天都會做豆腐去村子裏吆喝。而每年的臘月二十五,每家每戶都會做豆腐,這一天,我們那裏,就被稱為「豆腐日」。或者是三五家一起,或者是家裏自己做,都是可以的。

臘月二十五,時令豆腐的做法

泡豆子

雖然說臘月二十五是磨豆腐的日子,但是在二十四前後,父親就為做豆腐的事情張羅起來了。

泡豆子的過程是最基礎的,也是極其關鍵的一步,需要將提前準備好的上好的黃豆倒在一個大框子裏,然後拉到門口,用水桶里的清水吸乾淨,倒進大桶里,然後倒入剛從水井裏打出來的清水,然後蓋好之後,就等着黃豆膨脹了。

在一天一夜的浸泡之後,父親捋起了袖子,用水去抓勻那些黃豆,開始了最重要的磨豆腐的過程了。

在我家,沒有單獨的磨盤,只有到了村子東頭去人家的豆腐磨坊裏面磨豆腐,如果一年的收成較好,那麼父親就會多磨一些,留作過年的用度。

之間父親挑着兩擔大水桶,裏面裝着泡好的濕豆子,朝着磨坊走去。如果家裏孩子沒有事了,也可以屁顛屁顛的一起跟着過去。磨豆腐在我們眼裏,可是一個技術活啊!

在二十五這一天,磨豆腐的鄉黨會非常的多,大家都趕在這一天進行,是因為傳說這一天做得豆子會非常的香醇,並且會保障來年的豐收,可馬虎不得,在我的印象中,村子裏的人對年俗是很講究的。

磨豆子

在磨豆腐的時候,還要排隊,挨家挨戶的上磨子,隔壁家的王二爺每一年都是起來的最早的,也是最喜歡磨豆腐的,他說,他到了臘月二十五,早上五點就起來去排隊了。

輪到我們家的時候,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父親和豆腐作坊的劉師傅一起,將泡好的豆子放在磨盤中央的那個漏斗裏面,就開始這個環節了。劉師傅在村子裏開豆腐作坊已經十年了,他的手藝也是非常精湛的,為人實誠,從來不多拿別人一分錢,算是一個得道的老者!

這個石磨現在的孩子已經看不到的,我也只能憑藉自己的記憶描述,大概是一個直徑為一米左右的石頭盤子,分為上下兩個盤子。磨豆子的時候,父親推着一根綁在磨盤上的棍子,利用身體的力量帶着磨盤開始推磨。之間在他的力量之下,豆子就從上面盤子的空中慢慢均勻落下,有點類似現在的磨芝麻。在磨盤的外力和侵蝕下,豆子慢慢變成了乳白色的豆漿,沿着磨盤滴下來,落在桶子裏。這個磨豆腐的過程大家可以想像出來,但是在力度和手法方面,小孩子可是遠遠不行的。

有的時候,我們小孩子也想去試一下,就自顧自的推起來,但是無奈力度不夠,即使把自己推得眩暈,也做不好豆子。最後弄得我們疲憊不堪,被村裏的小夥伴們嘲笑着。

大人之間的磨豆腐也是需要互相搭把手幫忙的,等到豆子全部磨成了豆漿,就要進行第二步的加工了。

煮豆子:

只見劉大爺將磨好的豆漿放進一個大鍋里,底下添滿了柴火。慢慢的加熱,鍋子裏的豆漿開始翻花,豆漿四溢,等煮開之後,我們小孩子先去品嘗,劉二爺每次用一個大瓢盛出來,端給大家嘗一嘗,今年的豆子怎麼樣?這個過程被稱為「煮豆子」。

豆漿出汁,豆腐出渣

等到品嘗完豆漿之後,就要進行很重要的一部了,劉大爺將鍋子的豆漿倒出來之後放在一個吊起的紗布袋裏,也叫濾漿。通常一個人負責舀豆漿,另外一個人負責搖晃紗布袋子,讓豆漿充分的過濾,經過這個步驟之後,留在紗布內的就是豆腐的「渣」了,而在桶子裏的就是豆漿。

點石膏

將做好的豆漿放在一個大鍋里,放上配好的石膏水,這個比例可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點石膏必須要專業的豆腐師傅來完成,只見他不停的攪拌。直到均勻後,就可以固定了。

在固定的時候,需要固定的時候,大爺拿出來一個正方形的木框容器,到了都將慢慢凝固的時候,放進去,然後上面蓋上一個紗布,再加上一個鍋蓋,壓一塊大磚頭,等着豆腐的成型。

時間在慢慢過去,等到豆腐成型的時候,揭開紗布就可以看到白嫩嫩的老豆腐出爐了。劉大爺將做好的豆腐切成幾大塊,放在我們的水桶中,這些豆腐可以吃到正月十五呢。

「豆腐」意味着諧音「都富」

每次給大爺開錢的時候,大爺都是憨厚的一笑,說鄉里鄉黨的,吃個豆腐有個啥呢?

以前小時候不懂為什麼二十五要做豆腐,母親說,「豆腐」意味着諧音「都富」,希望大家來年都能夠富強起來,吃喝不愁!

是的,在我們吃豆腐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享受它的營養和美味,更重要的是看到其中暗含的希望和寄託!在那個物質極其匱乏的二十年前,這樣的淳樸和寓意也只能留在回憶中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台資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612/130138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