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從唐詩里尋找唐朝人的飲食習慣:李白杜甫他們吃什麼

李白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分支應該叫做「酒文化」,相比而言,它可能是最深入人心的,婚喪嫁娶、宴會、餞行、節日、養生,甚至商業談判,酒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國人的日常生活,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從古至今,對酒當歌,總要有可口的下酒菜。讓我們在唐詩這座寶山中細細的尋找,把目光鎖定在詩人的餐桌,去品味唐詩別樣的味道。

(一)燉(蒸)雞應當很普及了

雞肉漢朝還是奢侈品類的美食,到了唐朝可能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42歲的李白接到唐玄宗宣他入京的詔書,這個殊榮應該不亞於金榜高中。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想着要「遊說萬乘」,去實現自己偉大的抱負。

心情愉悅要唱歌、要舞劍、更要喝酒,於是傳說中的「硬菜」上場了,烹雞——且是秋正肥的黃雞。

南陵的烹雞應該不是東北名菜「小雞燉蘑菇」,但是因為詩人的激情四溢,這首詩分明讓我們聞到了撲鼻的香氣。雖然李白吃過更貴更好的酒席,「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可是這種意氣風發,發自心底的幸福感卻難再有了。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李白吃肥雞,孟浩然也不例外。唐代可能沒有每周雙休,重陽節卻一定也會放假吧?此時邀上三五好友,去「農家樂」聚會吧。

途中欣賞過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和好友在農家院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說說今年莊稼的長勢,談談當時流傳的「八卦」,也許因為菊花來侃侃大家都愛的陶淵明。

人生至此,其樂融融,美好如斯。明年再相約,當菊花又盛開時,老友還要相聚,不醉不歸。

(二)韭菜雞蛋一樣可以作下酒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贈衛八處士》)

人生短暫,我們也常常會有許多感慨,什麼韶華易逝、什麼白駒過隙,都不及細讀這首《贈衛八處士》來的深沉。

「訪舊半為鬼,驚忽熱中腸。」「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這是直擊人的心靈,讓人流淚的一首詩,這是你想說卻說不出來的話,那種情緒靜靜地隨着詩句瀰漫在空氣中,流淌在血液里。

衛八何幸!有杜甫這樣的朋友,有朋友為他寫了這樣的詩,一舉累十殤,真不多!那一晚,他們用韭菜炒雞蛋下酒了吧?也吃了待客才有的最好的米飯。不知道那天的餐桌有沒有肉,可是這種朋友間的深情厚意,應該抵得過世間所有的美味了吧。

(三)喝寡酒招待客人也行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杜甫《客至》)

杜甫自己請客時,餐桌稍顯得寒酸,那應該也是他傾盡所有,能待客的最好的東西了吧。

初到成都,草堂初建,花徑不掃,蓬門常關,雖與鄰翁相處融洽,卻也無親無故,只有群鷗日日來。

崔縣令到訪,詩人特別高興,沒有好酒好菜,只有熱情待客的真心。可以麼?不嫌棄吧?我們隔着籬笆,把鄰居的老翁喊來,和我一起陪你喝酒吧。多麼有人情味,多麼有情趣的畫面,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靜靜地體會,真的很溫暖。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白居易《問劉十九》)

白居易應該不是在和寡酒,他的餐桌應該比杜甫豐盛得多,但是他什麼菜也沒提。只說自己新釀好的酒,燒熱了溫暖的火爐。

雖然天氣很不好,眼看就要下雪了,劉十九啊,來不來喝一杯?讀着這樣的詩,真心羨慕詩人的朋友,我們最後也不知道,劉十九是不是來赴約了。

易地而處,為了這些平實句子中飽含的濃濃情意,我們也該不畏嚴寒,無論風雪多大,一定要去喝下這一杯呀。

(四)吃野菜可以,但不能無酒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一》)

元稹還沒有發達之前,他家的餐桌還真是讓人無語,只能吃些野菜度日麼?

他的妻子也真是賢惠,「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把自己的嫁妝和私房錢都貼補了丈夫,還當了金釵供他喝酒,自己則是有情飲水飽了。

現代人也許永遠理解不了這種情操,人生不易,對誰來說都是一樣的,要對自己好一點。這種無私奉獻的結果就是「平生未展眉」,元妻韋叢在27歲這樣的年紀就早逝了。

即便是元稹後來「與君營奠復營齋」,這種悼亡到底又有多少意義呢?

要知道唐朝人一日只有兩餐,太平時期能隨便吃只雞,但到了戰亂時期,連杜甫這樣當過官的人都吃不飽,想想也真夠苦的。不過,再填不飽肚子,可酒不可或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唐人的酒文化可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了吧?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424/1279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