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如何減少抱怨 遠離負面情緒!

作者:

說到抱怨,人們並不陌生,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過。但對其危害,並非都有清醒的認識。如果將人類的負面情緒進行差評,抱怨一定會榜上有名,而且首推在前。因為深受其害的人為數不少。

抱怨是一種不良情緒、一種負面情感、一種宣洩表達、一種苦悶訴說、一種心中不滿、一種積慮怨恨、一種重複念叨、一種自我鬱悶;抱怨是對他人、環境或客觀事實的指責;抱怨是一種無可奈何、憤憤不平、自覺或不自覺的向他人帶有情緒的傾泄。抱怨的目的是希望別人為了自己的感覺、判斷、利益、好惡而改變。從根本上看,抱怨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是世界上最強的一種負能量,是弱者的專利,是愚人的藉口。

抱怨既敗壞自己也影響他人,是生活中最常見又最不容易自知的惡習,是人生幸福與安樂的天敵。最可怕的是,抱怨是一切負面情緒的起點,是敗壞心情的原凶。一經染上後患無窮,若成為一個習慣性的抱怨者,則危害深重。

1

要遠離抱怨這種負能量,擺脫其糾纏,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其來源,掌握其分類,了解其特點,認清其本質,明白其危害。

抱怨最早出自《晉書·劉毅傳》:‌‌「諸受枉者,抱怨積直,獨不蒙天地無私之德,而長壅蔽於邪人之銓‌‌」。抱怨總體是可分為抱怨自己和抱怨外界;按抱怨行為發生的頻率可分偶爾抱怨和經常抱怨。按抱怨主體特徵具體分為消極思維型、推卸責任型、吹毛求疵型、眼高手低型。我們最應關注的是其危害性。

抱怨是腐蝕心靈的毒藥

抱怨首先傷害的是自己,其通過破壞情緒,刺激大腦,從而腐蝕心靈,損害心態,影響行為。現代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人的大腦的運作方式與肌肉有着某些相似,如果讓它長久地接受負面信息的刺激,就很可能導致當事人會按照消極方式行事。更可怕的是,長時間處在抱怨環境中的人,會變得麻木和愚蠢。

再則,抱怨對身體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中醫理論指出,情甚傷身,內傷七情。怒、喜、思、憂、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若過於強烈、持久或失調,則會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產生疾病。《靈樞百病始生》云:憂思傷心,忿怒傷肝。

生活中,我們發現太多愛抱怨的人,大多是身病和心病交織,經常進出醫院也無法解決。所以,抱怨就像一劑漫性的毒藥,不知不覺腐蝕着我們的大腦、心靈和身體,使我們陷入消極。

抱怨是令人喪志的殺手。

人若心中充滿怨恨,看世界的眼光就會發生變化。既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又難準確地評介別人。總覺得世間不公平,天下人都虧欠自己。因為認知的偏差,對生活的態度熱情不夠,對所做的事情投入不足,對人生的際遇認識不清,對自己的付出心有不甘,對自己的所獲不滿,便忿忿不平,懷憂傷志,從此人生一蹶不振。

孔子也說‌‌「所謂修正其心者,身有忿懥,則不得其正‌‌」。所以,抱怨就像一個殺人不見血的惡魔,不經意地吞噬我們的志氣和意力,使我們掉入萎靡,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失去人生的進取,成為一個長嘴怨主。

抱怨是人際關係的柵欄

沒有誰願意與一個愛抱怨的人成為朋友,其散發的負能量,除了讓他自身難受,還嚴重影響其周圍的人。愛抱怨的人也難有朋友,抱怨就像一道籬笆,或似一種柵欄,更如一種牢籠,把自己和他人分隔開來。抱怨還是一把鋒利的鐵鍬,會掘出阻隔自己與他人的鴻溝。抱怨絕不可能獲得歡喜,別人對抱怨者回報的只能是加倍的排斥。

古人云‌‌「敬人者,人恆敬之‌‌」,那麼,‌‌「怨人者,人恆怨之‌‌」則自然不過。美國《時代》周刊曾撰文指出:抱怨真的就是口臭,它會傳染。確實如此,與積極的人在一起會變得積極,與消極的人在一起會變得消極。普通人如此,有進取心的人則更不可能與抱怨者為伍。

植物界有個有趣的現象,當一棵葡萄樹開始成熟時,便會散發出一種其他葡萄樹能接收到的信息,如振動的頻率、酵素、香氣、能量場等,示意其他葡萄樹該成熟了。葡萄樹倘且如此,積極上進的人和組織怎麼會與抱怨者同流合污呢?

抱怨是平庸無能的幫凶

抱怨者通常都不是能幹的人,能幹的人因為心中有夢想,眼裏有目標,腳下有行動,他們為實現夢想和目標忙碌着,哪有空閒抱怨。他們的時間是寶貴的,把時光都花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抱怨的人大多平庸,正因為庸碌,所以干不出什麼成績,抱怨本身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庸者通常會以命運不濟為藉口,掩蓋自己的不努力,而勇者則會積極主動想辦法,克服困難向前走。

人生的磨盤,總是以進取和樂觀為原料,磨出香甜的美羹,把消極和怨氣碾成碎渣,倒掉沉渣,用積極奮進釀造成功的佳醴。抱怨者永遠也體嘗不到奮鬥者的最後的甘甜。

2

知道了抱怨的危害性,我們還應分析抱怨產生的原因。抱怨產生的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但更多是主觀的。從主觀上分析,總體上是人自身能力不足帶來的,這些能力主要包括意志水平、心活能力、人格品質、情緒能力、受挫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六商‌‌」。意商不夠的人抱怨世界;心商不夠的人抱怨生活;德商不夠的人抱怨他人;情商不夠的人抱怨關係;逆商不夠的人抱怨挫折;職商不夠的人抱怨工作。具體表現如下:

認知偏差

一切始於認知。若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對世界就難有正確的認識。他們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質,不明白事物之間的關聯,更看不清事物的真相,抓不住事物的關鍵,往往被表象所迷惑。認知偏差帶來的是認識的模糊性和片面性。由於認識模糊和片面,行動就不可能正確,結果當然就事與願違。對不滿意的結果又不能正確地分析失敗的原因,總把問題的根源怪罪為環境,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不從自身找原因,不自省自己思維和行為的錯誤,抱怨便由此產生。

認知規律告訴我們,認知過程中的觀念和態度對認知結果有着決定性的作用。白岩松曾說‌‌「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就像彌爾頓說的‌‌『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抱怨者看不到自己的問題,而且對事物的態度也存在問題,抱怨便不可避免。

心態消極。

消極的心態既是抱怨的原因,又是抱怨的結果,互為因果,相互發酵,惡性循環。愛抱怨的人,生活單調,缺乏熱情,看不到生活中積極的一面。總對負面敏感,對好事熟視無睹,對壞事盯着不放,不樂觀,不開朗,異化生活,悲天憫人,愁腸百結。不善結交,缺少信賴,以為人與人之間都是爾虞我詐,把他人想像的都是醜陋的,除了極少數的親友可信外,其他人都不值得信任,最後成為孤家寡人,孤僻無比。不會欣賞,發現不了生活中的美,當然就不會有感動,更不談感恩了。消極的心態,只會產生消極的行為,自然與好運無緣。

不願改變。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一切都在變。只有隨變化而調整和改變,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生活的人。

成熟的人通常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有苦有甜,有平有坎,有喜有憂。人生之路雖有玫瑰有荊棘,但沒有什麼能阻擋改變的心,前進的腳。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以樂觀的心態,坦然面對,努力去改變,想辦法解決問題,戰勝困難。而不是悲嘆上天的不眷顧,社會的不公道。願意改變的人總能從失敗中,承認錯誤,吸取教訓,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我們要真正理解,世界對你的態度取決於你對世界的態度。要想改變環境和他人,唯一的途徑是首先改變自己。

錯誤比較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去與人比較。

林清玄說:‌‌「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和別人比較。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盪不能自己的來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心靈原有的氤氳馨香‌‌」。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也寫到:‌‌「與別人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很多人在與別人的比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氣,甚至發生羨慕嫉妒恨‌‌」。

生活的快樂從來不是擁有的多,而是因為比較的少。本來比較就會帶來不必要的煩惱,而錯誤的比較更是雪上加霜。他們總是盯着別人、攀比別人、羨慕別人、嫉妒別人,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在意,不懂珍惜。用自己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越比越氣。從表面現象看而不做深入分析,與強於自己的人比,越比越煩。只與上比不與下比,嫉妒和怨恨心中油然而生,讓整個人都消極負面起來,成為一個愛抱怨的人。

總找藉口。

大凡遇事都愛尋理由找藉口的人一定不會有大出息。優秀的人不抱怨,無能的人才找藉口。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之所以揚名天下,除了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和無數卓越的商界精英外,還以‌‌「沒有任何藉口‌‌」為校訓名傳遐邇。這所學校有一個久遠的傳統,學員遇到長官問話時,只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藉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西點軍校奉行這樣的行為準則,是為了使學生,學會適應壓力,想盡一切辦法完任何任務,培養其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尋理由。總找藉口的人一定也是一個愛抱怨的人。

3

抱怨像泥潭,會拖陷我們的人生;抱怨似牢籠,會禁固我們的生活;抱怨如毒藥,會損害我們的心靈。抱怨是枷鎖,會阻礙我們行動。只有停止抱怨,我們的人生才會燃起新的希望,只有遠離抱怨,我們的生活才會呈現新的生機。

洞悉自己,找準定位,樹立可行的人生目標。

成熟的人有兩項最重要的能力,一是客觀的認識自己,二是準確評價別人。抱怨雖然是對欲望未滿足的怪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其也隱含着對自己能力不足的一種憤怒。所以,扼制抱怨的產生,一是明白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是塊什麼樣的料,擅長什麼,短處在哪,自知之明,揚長避短。二是要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把准角色定位,樹立可達到的人生目標,既不好高騖遠,事事求完美,也不輕易而舉,伸手可得。樹建可實現的目標是避免抱怨產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轉變認知,正視現實,建立樂觀豁達的心態。

抱怨的產生說到底是心態的問題。事物的結果是一定的,但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全由我們的心態決定。世界著名戲劇家莎翁在其《哈姆雷特》中寫道:‌‌「世界本無所謂好壞,一切皆是思想使然‌‌」既是這樣,我們便可從調整心態着手,凡是多從好處想,人生從來都是苦樂相伴,憂喜相隨。

其實,有時候人生就是一種角度的折射,你想快樂和幸福,你就要多透過陽光的角度去看世界,別總在意人生中的陰霾天氣。如果你的心是晴朗的,即或天下雨,也難淋濕心中的陽光。

印度流傳着極有靈性的四句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着什麼事,那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己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這一切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倘若你持有這樣的心態,抱怨就很難產生。

正確歸因,釐清原委,把握待世處事的法器

事物的發生都有自身內在的邏輯,其中的規律是不可違背的,如果我們不能站在正確的角度,認清事物發展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相互的關係,就不可能辨證地對待事物,作出符合事實的科學判斷,更不可能正確的行動。有一句話說的好,有時候你以為天要塌下來了,其實是自己站歪了。這說明,觀察事物的過程中,一切結論都來自於立場和角度。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的原因引起,只是人不容易也不願意認識和承認自己的問題,這是人性之使然。

心理學中有一個合理歸因的說法,其將行為原因分為三種:內歸因、外歸因和綜合歸因。內歸因就是將行為原因歸於個人特徵,如人格、品質、動機、態度、情緒及努力程度等。外歸因將行為原因歸於外部條件,如背景、機遇、他人影響、任務難度等。綜合歸因是將行為或事件發生原因歸於內因和外因兩部分。正確歸因就是要運用歸因方法找到實質性的原因,以利於我們正確的行動。但無論怎樣,若能把握了待世處事的法器,就能避免我們的人生少走彎路。

待世處事的法器,也稱人生四部曲:改變能改變的;適應改變不了的;包容不能適應的;放棄不可能的。這一法器適用於人生的各個方面,是放之四海皆準原則。有了這個法器,抱怨會跑得遠之又遠。

學會感恩,珍惜擁有,發現知足常足的快樂。

很多人之所以抱怨就是看不到自己擁有的,更談不上如何珍惜。有一位哲人說的好,‌‌「只要看我有的,我已經是富人‌‌」。人不要去看自己沒有什麼,而應看已有什麼。

生活富有就是讓自己擁有的東西物有所值。當你看到你擁有時,你就珍惜和感恩,就會對生活充滿熱愛。感恩的心才能念出幸福的咒語,知足的人才能唱出歡快的讚歌。愛的動力才能拽引生命的列車。

還有就是學會正確的比較。當你發現還有比你知道的更壞的結果時,你的抱怨也會減輕或停止。俄國作家契訶夫有句名言‌‌「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剌,那你應當高興才對,幸虧不是扎在眼晴上‌‌」。西方有句諺語也說出了相同的道理,‌‌「當你丟了一雙鞋而憂鬱時,你要看到還有人沒有腳‌‌」。所以,你很幸運,沒有理由抱怨。

積極行動,敢於爭取,尋找超越自己的途徑。

治理抱怨的根本辦法還是在於行動。人生夢想還是應該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你要做的就是比你想像的更努力一點。只要你去做,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你去做,你就可能創造奇蹟。

有位哲人曾說‌‌「人生的棋局,只有到了死亡才結束,只要生命還存在,就有挽回棋局的可能‌‌」。遠離抱怨,敢於爭取,尋找另一個出口,改變自己生命的棋局,超越自己,用行動讓夢想成真。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廖超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409/1272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