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裴毅然:評鄧小平大姨子回憶錄

作者:

裴毅然:評鄧小平大姨子回憶錄

中國共運還在「進行時」,除了尚在喘息的政權,還有龐大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打造出三四代紅色信徒——挾革命以飛仙,抱馬列而長終。1996~1998年,鄧小平大姨、卓琳胞姐浦代英(1911~2001)撰寫回憶錄《無悔的歲月——我們姐妹的人生道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清晰放射出一代紅嫗錯亂的思想意識,留下一滴赤漬標本。

1937年,浦家三女先後投奔延安,卓琳(浦瓊英,1916~2009)最小。浦家乃雲南宣威大戶,其父浦仲傑靠危險的走馬幫(匪劫、雨林瘴癘)成為實業家,「宣威火腿」即由其父募集股金開發,啟動規模化經營。1923年1月,浦仲傑以「軍需總局長」隨滇軍入粵援助孫中山,國父授予五等嘉禾勳章、少將銜(宣威浦家故居至今懸掛「少將第」)。P-69

浦父乃工商地主,標準的「階級敵人」,浦女卻稱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慷慨濟貧,賺錢不重錢。(P-75)。看來,浦代英的思想改造很不徹底,階級情未能戰勝父女情,人性壓倒黨性。

浦代英的「文革觀」

浦代英乃浦家長女,雲南省立昆華女中生,一位標準的「資產階級小姐」,雖有「鄧小平大姨」的身分,在「激情燃燒的毛時代」,仍哥喪夫死子亡,遍體鱗傷,也是赤難承受者,卻留下這樣的「文革觀」——

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會是對人民有利的,對國家有利的。「文化大革命」如果說是一場災難的話,那麼這場災難產生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我決不能把這筆賬記在黨的身上。如果沒有黨,我們會有今天嗎?「四人幫」會讓我們亡黨亡國,正是黨採取了撥亂反正的方針,才把我們這個民族從毀滅的深淵中拯救了出來,才有了我們重新獲得自由的今天。(P-400)

正是這段「文革觀」觸發筆者撰寫此評。如此解讀文革與中共的關係、如此將「結束文革」也轉成歌頌材料——中共的又一次「偉光正」,甚有代表性。文革產生的原因當然多因匯成,但再怎麼樣總是中共自己的「傑作」,賴不上「美蔣反動派」吧?全國落入「毀滅深淵」,難道不是中共的責任嗎?結束文革難道不是最起碼的贖罪嗎?怎麼還是一次「偉光正」?文革後的「撥亂反正」能夠抵銷此前的造孽嗎?更錯亂的是:中共黨員不是毫不利己嗎?「我們會有今天」能成為就該歌頌的論據嗎?如此私心大發露,居然還好意思拎出來?到底資產階級出身,一張口就露出自私自利的狐狸尾巴。

最後居然說「獲得自由的今天」,且不說國家民族的自由(六四、網封),就是浦代英您本人,又得到多少當年投奔延安所希望的「自由」?1990年代的中國有言論自由嗎?思想自由嗎?幾代赤徒根本不懂「自由」,你有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自由,別人為什麼沒有不信仰的自由?

得承認,鍛造出如此「死不悔改」的走赤派、捏塑出如此花崗岩赤色腦袋,實在是中共最驕人的「業績」。

哥喪夫死子亡

大哥浦承統(1896~1952),繼承父業,對當地金融發展及宣威火腿作出相當貢獻,支持三個妹妹外出求學。這麼一位信佛的廠主兼中醫(兼開中藥鋪),為窮人免費看病抓藥,土改仍劃地主,「鎮反」入獄,1952年自殺於宣威第一看守所。P-278~279

丈夫樂少華(1903~1952),鄧小平連襟,出身浙江鎮海農家,上過幾年私塾,赴滬打工,參加「五卅」,1925年加入中共;1927年春入莫斯科中山大學,1931年春回國,供職中共中央秘密電台;1932年3月派江西蘇區,5月紅五軍團15軍副政委、政委,1933年11月紅七軍團政委;1934年11月隨方志敏入閩浙贛赤區,1935年1月懷玉山負重傷(屍堆里發現的存活者),送滬治療,1936年8月傷愈抵陝北保安,軍委直屬政治處主任;1937年1月紅軍大學二期,中組部科副科長;1942年邊區兵工廠長,1946年9月,雞西軍工辦事處主任;1950年,東北工業部副部長兼軍工局長;「三反」遭檢舉,審查批判,1952年1月15日在家中手槍自殺。1980年5月恢復名譽,平反昭雪。

1937年12月,經蔡暢介紹(中共黨員結婚需組織審查),樂少華於延安娶浦代英,齡差八歲。丈夫因冤自殺,浦代英的反應令後人難以想像——

自殺就意味着自絕於人民自絕於黨。你想過沒有,你給家庭留下了多麼沉重的精神包袱?家裏有了你這麼樣的一個人物,讓我怎麼向孩子們交待?……你既然是一個革命者,是一個共產黨員,那麼,你的一切,包括生命就都屬於革命事業,屬於黨。推而淪之,一個人的自殺也就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行為,而是對革命、對黨的背叛。對於這種「叛黨」行為,黨應當給以嚴厲的懲罰。結果是:樂少華死後被開除了黨籍。P-297~298

1979年,石少華十多位戰友為他寫申訴,浦代英竟不太願意「摻乎」——

我覺得樂少華當年經不起風波,偏偏要選擇自殺這條錯誤的道路。他都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了,我又何必要來翻這筆陳年老賬?P-408

1939年3月,浦代英長子樂黎男出生延安,因父親自殺等原因,已入哈軍工的黎男得了憂鬱性精神病,久治不癒,1966年10月游泳溺斃瀋陽診療所小河。P-373~383

三位至親倒於紅色歲月,浦代英不僅毫無反思,還頌為「無悔歲月」,為自己一生融入「新中國」而自豪,「讓大家共同珍惜我們的新社會新制度,珍惜人與人之間美好的同志的關係。」P-426

浦代英認為一生追求理想,因此「無悔」。當然,作者有「無悔」的權利,讀者好像也有不同意的權利。

餘聲

「偉大毛時代」,鄧小平胞弟鄧蜀平(1913~1967),貴州安順縣財政局長、省政協委員,也是沉潭自殺。鄧小平長子鄧朴方則在文革中跳樓致殘。

回憶錄無意抖出一則資料:1969年10月鄧小平下放江西,月薪402元、卓琳165元;1970年改為生活費,「鄧小平每月只能領120元,卓琳60元,繼母夏培根25元,全家人合起來,每月總共才205元。」P-391請注意這裏的「只能」、「才」,筆者從那段歲月走來,提供一點參照性數據:當時杭州最低貧困線8元/人,鄧家三口人均68.3元,絕對的「先富起來」。

2/10~20/2019 Princeton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308/125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