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哈佛·錢滿素老師:為什麼美國始終拒絕社會主義?

作者:
「社會主義」在南美不斷被一些投機政客作為實現個人野心的招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委內瑞拉的查韋斯及其繼承人馬杜羅。而在北美,社會主義,無論是口號,還是實踐,都受到了冷遇。特別是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那裏,社會主義思想從其誕生的那天起到今天,一直受到抵制,可以說社會主義從未真正進入美國思想的主流。顯然這是違背了馬克思關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最先進入社會主義的預言。今天書話編發哈佛大學文明史博士錢滿素老師的一篇文章,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為什麼美國始終拒絕社會主義」的疑惑。

為什麼美國始終拒絕社會主義?

美國在19世紀末已經建成世界最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是最有可能進入社會主義的。但是自從社會主義思想誕生起,就一直在美國受到抵制,從愛默生和林肯開始,再經過兩個羅斯福總統的改革,直到甘迺迪和約翰遜,社會主義從未真正進入美國思想的主流。

美國的無產階級也主要選擇勞聯這樣的福利工會,只想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卻不去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老左派屢屢受挫,而且他們越是激進,就越是受到工會的排斥。甚至在大蕭條這樣最有利於革命的形勢下,老左派也未能形成氣候,箇中原因,值得深思。

除了國際上的因素外,主要也許還是由於美國社會內部的特點。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提到的西方國家中存在的不利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合法偏見,憲政偏見和資產階級的民主偏見」等,在美國可以說尤為根深蒂固。

美國拒絕社會主義的原因很多,大致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階級的流動性。

社會主義理論是強調階級鬥爭的,所以階級分化越厲害、越固定的社會肯定越容易接受它。美國社會在工業化之後雖然貧富懸殊,但階級分化仍然不是固定僵化的,也就是說,與別的社會相比,這個社會還是相對開放的,有人稱之為「階級開放社會」。美國人強調機會平等,依然存在着社會升遷的可能。

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往往是新到的移民,但他們在母國的境況也許並不更好。移民即便不是個個都做着美國夢而來,但對自己在新國家裏的前途多少抱有一些希望和信心,所以大部分美國窮人還是更願意利用美國社會現有的條件去爭取具體的利益,走個人奮鬥的道路改善處境,而不是急着去推翻它。

第二,種族、族裔的認同對階級陣線的干擾。

美國是個移民社會,從同一個母國遷徙而來的移民之間必然保持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在文化和利益上的認同往往超過了階級認同,因此美國人除了階級區分,還有幾乎同樣強烈的種族和族裔區分。美國工會中長期存在種族界線,有的工會只有白人才能參加,1882年的排華法案沒有工會的支持也是不可能通過的。1902年,黑人工會會員只佔3%,大多限於黑人地方組織。

第三,中產階級佔多數。

一個兩頭大中間小、貧富截然分化的社會是革命的有利條件,當一支人數眾多、鋌而走險的赤貧隊伍形成時,革命就只需一根導火索了。然而美國社會始終是兩頭小中間大,中產階級佔了國民的大部分,他們雖然也有很多不滿,但還沒淪落到只剩下一根鎖鏈的地步,所以並不歡迎革命。在美國,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革如果得不到占人口大多數的中產階級的支持,就很難有成功的希望,這已經被歷史一再證明。

第四,自由主義思想的深入人心,使美國面對社會主義表現出明顯的保守態度。

美國的工運堅持財產私有觀念和個人主義,連美國的左派也是先讀了傑斐遜,才讀馬克思的。他們即便反對資本主義制度,乃至反對私有財產,但也很少不接受自由、自主、平等、寬容、法治等自由主義思想,這使他們對武裝革命暴力奪權的道路有所保留,更無法放棄自我,聽命於他人,特別是接受國外的遙控。

這些都說明了為什麼美共始終未能成為一個列寧式政黨,美共黨員發生分歧時就無所顧忌地自行其是,不受黨紀約束,這就違反了列寧指出的成功之路:「無產階級革命實行無條件的集中制和極嚴格的紀律,是它戰勝資產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

第五,美國的獨立宣言承認革命的權利,美國憲法保障表達和結社自由。

一般而言,在越有壓抑的社會,離經叛道的言行就越是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在美國,除了某些特殊時期,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可以自由傳播,合法存在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派隨便建立,而且能夠一而再地參加總統競選,直至1980年代,美共仍在組織本黨參加總統競選。

正因為太容易組織了,一旦產生意識形態分歧,左派就不歡而散,散了再建,建了再散,宗派林立,力量分散,始終形不成一個統一強大的無產階級政黨,連個像樣的歐洲式工黨都不存在,根本不可能與現存政府對抗。同時,也正因為可以公開而充分地辯論,美國聽眾有足夠的機會聽到不同的聲音,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比較和選擇。當一種思想必須投入思想市場去競爭時,便很難形成壟斷地位。

第六,美國的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糾正空間。

美國人可以通過選舉、立法等合法手段來對社會進行改革,甚至實現像新政這樣較大幅度的改革,不是非得通過暴力革命來改朝換代。人民作為選民擁有一定的參與權,因此和政府有一定的認同度。勞工對羅斯福的支持是真心的,他們對徹底推翻現存政府的號召不感興趣。

第七,美國的自治原則允許進行小範圍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的試驗。如傅立葉式法郎吉,它們的成敗往往具有啟示意義,在小範圍內試驗失敗的理論很難對大眾再有說服力,從而避免了在大範圍里再失敗的危險。美國人的實用主義精神也使他們重實踐輕理論,對理論的評判更注重其可行性和實際效果。

第八,美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再加上成功的經濟,使工人階級有可能分享利益,特別是在經濟上升階段。

從二戰後到1970年,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周薪上漲了三倍多,外加各種福利保障。因此每當經濟好轉,局勢相對穩定,工運很快轉入低潮。老左派在美國總是像局外人,備感挫折,很難產生影響。

總而言之,在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美國,老左派卻始終未能激發起工人階級的階級覺悟,而沒有無產階級的普遍支持,是不大可能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的基因美國自由主義的歷史變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004/118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