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孩子對於中國人來說有着特殊意義」,《人民日報》周一發表的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說。難道外國人的孩子是隨便生生而已,正如宣稱重視家庭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不,這一次喉舌媒體不玩虛的,講得再也實在不過:「中國依靠龐大的人口紅利實現了大發展,而面對低生育率,政府應該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難怪網民說:「韭菜不夠割了」,「從小便知道自己是祖國的花朵,長大了才知道是什麼品種——韭菜花」。
中國的「人口紅利」也被學者稱為「低人權優勢」,也就是在低工資、低福利、低勞動保護、低人生自由度、低權利抗爭可能的條件下,把人當作了不需要維修的機器,換得了所謂的「大發展」。總體經濟數據掩蓋下的,是財富的超級掠奪,是貧富差距的巨大鴻溝,是萬千上訪者的血淚人生,是山寨了所有知名品牌卻造不出一個晶片的厲害國,是對少數民族的高壓統治,是非戰爭狀態下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
「寧肯斷子絕孫,也要讓黨放心」
中國強制實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計劃生育一胎政策。四分之一的人類被剝奪了決定生育的權利,數以億計的胎兒未能面世,「寧肯斷子絕孫,也要讓黨放心」,「寧肯多添一座墳,也不多生一個人」,違規者「上吊給根繩,喝藥給一瓶」。如此殘暴的政策目的何在?曰:減少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然而,沒有權利、沒有自由、因而也沒有創造力的「低人權優勢」,卻是政府的收穫,而且還想繼續保持。
眼看着「韭菜歉收」,中國2013年實行「單獨一胎」政策,沒有奏效;2015年開始實行「全面二胎」政策,出生率仍然不升反降。2018年初,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中國2017年新生人口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2016年下降了0.52‰。
隨着婦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避孕和節育措施的普及,以及醫療條件的改善,延遲生育和減少生育,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但是,中國還有特殊的原因,那就是相對經濟的高速發展來說,住房、醫療和教育的福利奇少。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是很多家庭不願生養二胎的原因。官員和富人都設法把家人和孩子的戶籍遷往外國,或者直接把孩子生在外國。「攜家帶口逃離欣欣向榮的祖國」,是人類發展中的奇特現象。
「多生孩子」=「多養豬」
《人民日報》說得也沒錯,生育的確不僅是家事也是國事。很多國家都有照顧家庭、鼓勵生育的政策。然而,當它宣稱「政府應該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時,人們感到不寒而慄。跟過去牽牛拆屋不許生一樣,人們擔心負債纍纍也得生,傾家蕩產也得生。很多地方已經出現催生逼生的跡象。有些地方新人領取結婚證時,需要交二胎押金,等到生下兩孩之後才可以取回去。網絡流傳的一些圖片顯示,一些基層幹部被要求為所轄地區適齡婦女懷上二胎負責。
近年來,中國社會令很多年輕人苦惱的「逼婚」現象愈演愈烈,把晚婚或不婚女人污名為「剩女」予以貶損。看起來,這只是社會文化現象。其實,正如美國學者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在《剩女時代》一書所揭示的那樣,背後都是國家意識的貫徹,由新華社、人民日報和中國婦聯具體推動而來。
在這個意義上說,此前的一胎政策和如今的二胎政策,以及將來的多胎政策,都是沒有本質差異的計劃生育政策,其核心是人權缺位。廣為人知的計劃生育口號之一是「少生孩子多養豬」,乃因國家需要豬不需要人。如今,國家想明白了:多生孩子就等於多養豬。低人權優勢下的人,可能比豬對國家的「大發展」更好用。
正如網民自嘲:不生孩子,天價房子誰來買?有毒奶粉誰來喝?過期疫苗誰來打?「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人民誰來扮演?「不惜一切」的代價誰來支付?「解放台灣」的炮灰誰來充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