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9種在現今的世界過精神生活的方法

作者:

很多人認為只有在森林裏或山上才有可能過精神生活。現代社會使你在一個以賺錢為優先的僵硬的限制里,且精神世界被隱藏在財務問題的掩蓋之下。但是,花費很長時間的西藏旅行並不是豐富你心靈的唯一方法。無論你在何處,有一些保持沉着與平靜的真正有建設性的概念。這裏有一個不必離開你所有的一切並遠離家鄉,而可以過精神生活的方式列表。

1.不要害怕擁抱改變

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生活就是變化。聰明和堅強的人不是保持一成不變的人,而是永遠能夠欣然接受任何改變。你在工作、家庭、人際關係中,一定會遇到意想不到的轉變。你無法改變生活變化的事實。改變你對這種情況的態度。不要害怕命運不可預知的驚喜-他們可以明顯改善你的生活。

2.以你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推己及人)

精神上純淨的生活,其主要方面之一是你對待他人的方式。當然,我們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一些缺陷。可惜的是,我們無法做每一件事都很理想,但它的意思是,我們對每個人的錯誤應該更有耐心。當你認為老太太的態度惡劣或負面看法惹惱你,試着避免因為她不當的行為而批判她。首先,它不關你的事。其次,你是完美的嗎?在你說你不喜歡某人之前先看看你自己。以你想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他人,那麼你的人生在精神上會更加豐富。

3.從不同的角度看你的人生

沒有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生活,精神上純淨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你是否記得給別人忠告或評斷他人有多麼容易?它的確如此,因為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那個人的問題。對你自己的生活同樣有效。如果你試着評估生活,就像它是別人的(生活)一樣,你會看到你生活中需要改變的。這樣一來,你會擺脫你對自己固定的印象。現在就開始這麼做,漸漸的它會成為一個真正改善你整個生活的有用的習慣。

4.想想你如何幫助(他人)

健康的心靈是指幫助他人,並少盤算關於你自己的​​幸福。每當有適合的機會時,想想看你可以如何幫助別人並實踐它。也許你有一個孩子或弟弟妹妹要念書或上大學,並且需要你更多有經驗的意見的幫助。也許你的父母無法應付那些現代化的高科技工具。不必等別人請求你幫忙。如果你意識到你可以幫助別人,無須等待請求,儘管去做。

5.為愉快的目的工作

你的工作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必須努力賺錢生活,所以回顧你對待你工作的方式。精神生活是沒有義務的,所以你不要做任何你討厭的例行公事。試着避免專注在賺錢。找個你真正會快樂的工作。它會讓每一天的工作是有趣且輕鬆的。當為了愉快的目的而工作時,你會因此變得更加振奮、更有生產力和賺得​​更多。錢是必要的,但你的心願定義了你薪水的金額。

6.提升你注意力持續的時間

精神是關於和諧的,而和諧是指在同一時間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幾件事情上的能力。廣闊的注意力幫助你擁有浪漫的人際關係、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業和堅強的向前進的心願。總而言之,你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在控制之下。比如說,如果你遇到與你工作有關係的問題,你的夥伴和家人會幫你應付它。如果你一些非常重要的部分失去了控制,其他部分毫無問題會幫助修復它。

7.對正面的想法說‌‌‌‌「是‌‌‌‌」!

積極性對你精神的水平至關重要。一個必須做出重要決策的,並認為在特定的情況下獲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人,甚至不敢於嘗試。但是,一個有更多正面想法的人不會浪費時間疑慮。作出一個不成功的嘗試,比遺憾錯失的可能性更好。懊悔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讓你對積極性說‌‌‌‌「是‌‌‌‌」覺得痛苦。

8.停止抱怨

抱怨顯露你對世界與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忘恩負義的態度。現在,試着永遠記住一件簡單的事–對你的所有而言,你是唯一有過錯的。如果你對自己感到不高興,它是你的錯。如果無法達到那個目標,它是你的錯。停止抱怨吧!感激你的每一個笑容、每一個美好的生活瞬間,以及你周圍一切友善的人們。不是所有的人,但是總有愛你的人。抱怨等於消極和吞沒你的能量。我們的想法是物質,且每個人會得到他們所期望的。你有越正面的思想和意向,你就會越幸福。

9.探究你自己

只提供健康的東西給你的心靈,那是需要你深深自我反省的事物。你認為如果你搬到別的國家你會變成另一個人嗎?無論我們在哪裏,我們就是我們的作風,就這樣!不要企圖到山裏、森林、到寺廟逃避你真實的本身。更好地定義自己並改變你不喜歡的事。這是精神上堅強的人的特有方式。隨時檢視你的行為和思想,那將給你一個真實的你的清晰畫面。

過精神生活不代表要穿着特殊宗教儀式的服裝,並與可以說很多哲學事情的人聊天。和諧、純淨的心靈,被認可且合理的行為,平和的想法,仁慈的對待大家,以及不論如何都毫無抱怨的享受生活的能力,就是精神真正的意義。一個做每件事都掌握這些特點的人,根據內心的方式生活,當你嘗試在現代社會過一種精神生活時,你遇到了什麼困難呢?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博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626/113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