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果真擺脫債務依賴了嗎?

2017年中國債務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有所下降,但實際借款水平並沒有大幅滑坡。目前企業開始感受到信貸收緊帶來的壓力。如果工業企業利潤和通脹繼續大幅走低,預計離政府推出新一輪大規模刺激也就不遠了。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敘述:去年中國成功遏制了不斷膨脹的債務規模,而沒有阻礙經濟增長。

與所有美好的傳奇一樣,這個故事也有一定的事實基礎。2017年中國債務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確實有所下降,這主要得益於出口回升。但是實際借款水平並沒有大幅滑坡,直到2017年底都是如此,這意味着企業現在才開始感受信貸收緊帶來的壓力。上周,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Zhonghong Holding Co.,000979.SZ,簡稱﹕中弘股份)逾1.5億美元債務發生違約,人們不禁擔心,其他一些資金拮据的企業可能很快步其後塵,這將驚動全球市場,重現2016年的那一幕。

隨着壓力增大,投資者應會預計中國在未來幾個月放鬆政策。上個月中國央行已經出人意料地下調了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釋放約人民幣5,000萬元(780億美元)流動性。

央行降准舉措讓市場措手不及的一個原因是,外國投資者大多誤讀了中國2017年的「去槓桿」行動。其主要目標不是抑制銀行放貸,而是規範銀行的融資行為。2017年前10個月,整體信貸的同比增長率只回落不到1.4個百分點,依然處在14.6%的穩健水平,而銀行的放貸步伐實際上在加速。

真正發生變化的是,銀行自身對通過短期銀行同業拆借和高風險理財產品進行融資的過度依賴。針對理財產品的打擊行動抑制了公司債市場的發行活動,該市場是許多理財產品的投資去向。不過,中國企業去年仍然能夠利用其它較老的影子融資方式融資,比如從信託公司貸款及進行委託貸款。委託貸款是指一些公司(主要是現金充足的國有企業)向其他實力較弱的公司提供資金。

在融資方面,銀行被迫削減短期債務,以從中國央行獲得成本更高但也更加穩定的借款。

然而,最近發生的一些變化打破了這一局面。監管機構正試圖壓制各種形式的影子融資。整體貸款增速最終放緩,對經濟增長造成了衝擊:3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僅較上年同期增長3%,為2016年12月以來的最差表現。

隨着企業困境加劇,銀行可能難以將其更高的融資成本轉嫁出去。如果銀行無法盈利,就會減少放貸,從而導致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這就可以解釋中國央行為何通過大幅降准來緩解銀行的融資成本壓力。

這給關注中國經濟和利率走勢的投資者傳遞了明確信號,那就是中國尚未破解不依賴負債增長之謎。如果工業企業利潤和通脹繼續大幅走低,預計離政府推出新一輪大規模刺激也就不遠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504/110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