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這起2元錢小案子繞暈警察 還驚動奧數老師

9月26日下午,寧波海曙江廈派出所的廖警官,出了一次警——一筆「涉案金額」為2元的小糾紛。

根據當事雙方的要求,很快,他處理好了這次糾紛。回來後,他細想下來,總覺得哪裏不對勁:似乎這道「數學題」不是這麼算的!

後來,他「悟」出來了——有人虧了。他把這回事講給同事們聽,同事覺得有趣,發到朋友圈了去——雖然金額小,可事涉三方,還真把不少人給整「懵」了。

這是怎麼回事?到底是什麼數學題,這麼費腦筋呢?

報警電話是一名小賣部的老闆打來的,說是「有人買東西不給錢」。廖警官到場後,了解了情況,大概是這麼回事:

有名小朋友在小賣部里,買了一支雪糕,花了2元錢。後來,小朋友的外婆覺得雪糕外形有點變形,懷疑是變質的,於是到店裏來要求退錢。

小賣部老闆當然不同意退。這時,一名女孩過來,買了一瓶水,也是2元。外婆就搶過她遞給店老闆的5元錢,然後找了對方3元錢。

女孩也沒說什麼,拿了水就走了。對小朋友的外婆來說,這筆賬似乎就這麼了了。可在店老闆看來,他沒收到礦泉水的錢啊。

兩人就為這2元錢起了糾紛,於是報了警。

「那你們雙方什麼意見?」廖警官問道。「她把那5元錢還給我!」「那他得把買雪糕的2元錢退給我!」雙方爭先恐後地說。

警察在場,兩人倒是很快協調好了,各自拿了錢,散了。廖警官也沒有多想,不一會,就回所里了。

似乎,當事雙方也沒有多想,對這一協調結果表示滿意。於是,大家都散了。

但在返回所里的路上,他隱隱覺得:這道數學題不是這麼算的吧?回去後,特意把每次交易行為都一一列了下來,得出了結論——有人虧錢了。

他把這回事講給同事們聽,個別同事剛開始沒轉過彎來。有同事覺得有趣,就發到朋友圈裏。結果,還真有不少人被這2元錢的「數學題」搞懵了。

那麼,經過重新計算後的結論,是什麼呢?

廖警官列了一張表,把女孩、店老闆和小朋友外婆的每次收支都一一列舉,得出「女孩持平,外婆虧1元,店老闆賺1元」的結論。

警察的解答

當這張列表再次傳到朋友圈裏後,不少人倒是信服了這個結論。當然,也有不少人仍在納悶:計算起來有這麼複雜嗎?

記者也將這道「數學題」,發到微信群里進行討論,得出大致幾個問題:如果5元錢退給了店老闆,那外婆找給女孩的3元錢,問誰要?如果店老闆將買雪糕的2元錢退了,但小朋友是否該將雪糕還給店老闆(因為覺得變質,小朋友已將雪糕扔掉了)……

這,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記者的一名理工科畢業的朋友化繁為簡,她首先肯定了警察的計算結果,但她這麼看待這個問題:

之前,這起糾紛很簡單,就是店老闆有2元錢沒有收回(不管是雪糕還是礦泉水的應付款);後來,外婆給了店老闆5元,後者本應找給其3元,但實際只給了2元(所謂的雪糕退款)。

這麼算下來,店老闆確實少退了1元錢,而外婆虧了1元錢。當然,這是建立在雪糕本身價值2元的基礎上的,如果外婆堅持認為那雪糕變質,一文不值,這道計算題就另當別論了。

「雖然只有買雪糕、買礦泉水兩次交易行為,但涉及到多方,買來退去,又把之前的交易也算進來,越來越複雜,確實容易把人搞懵。」這名網友說道。

網友的解答

那麼,如果從數學老師的角度看,這道題該怎麼解?它的「陷阱」又在哪裏呢?

記者聯繫上教奧數的楊軍老師,他看過題目後,沒有從具體的每次交易行為着手,只看原始財產和最終財富,兩相比較,最終得出的結論和以上一樣:店老闆賺了1元。

老師的解答

至於陷阱,楊老師認為,其實就是在計算時把別人的交易收支也算進來,結果就陷了進去,往復循環,結果越來越繞不清楚。

「在計算每一個人的財富(現金和物質)時候,要有初始財富,中間所有過程加加減減即可,最後算出最終財富。在計算其中一個人的財富時候,切記不要考慮其他人的財富進出,一旦考慮進去,容易將他人『損失』或者『獲利』轉移到這個人的『獲利』或者『損失』中去。」

楊老師還說,這道題目僅僅只有三個人,如果出現四人或者四人以上,A的交易過程中途或許是從B那裏獲利,而B獲利又或許是C的部分,這樣就糾纏不清,總結一句話:每個人只計算初始財富和最終財富,這樣就可以理清楚了。

記者將以上「正解」再次發到朋友圈裏,大家紛紛點讚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一兩塊錢的小生意,有着大智慧啊!」當然,也有在公安部門工作的朋友戲謔說,「數學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只有熟練掌握各門才藝,才能更好地處警啊。」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都市快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929/100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