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時代變了:窮人開始追求奢侈品 富人的目標卻在偷偷轉移…

窮人開始追求奢侈品

在任何一個時代,富人都需要給自己帶上一種標籤,從而維繫在社會上的地位,既不能脫離這個圈層,也不能讓別人隨便闖進來這個圈層。所以富人總要用一種窮人無法實現的放鬆來標榜自己身份,比如傳統年底啊,他們佩戴高貴的首飾,拎着各種奢侈品。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革,這種方式已不能夠標榜自己的身份了。當奢侈品不能在區分階層的時候,一種更加與時俱進的方式就出現了……前兩天,在Reddit上讀了一篇最近美國網絡上的十萬加爆款文。這篇題為《炫耀性消費已終結,現在是無形消費時代》的文章,講了這麼個事兒,美國的精英階層們已經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們有了更高級的方式。曾經,女士的香奈兒、愛馬仕、Christian Louboutin紅底鞋,男士的奔馳、寶馬、奧迪,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我是有錢人。

但是,現在隨着大規模生產經濟,電商、海淘等購買渠道的豐富,以及對新興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市場的開發,使得原本一件難求的」奢侈品」成為了不難獲得的「商品」,擁有奢侈品,再也不是什麼可值得驕傲的事情。

一些普通或過季款式的gucci,fendi包,ferragamo皮鞋,在打折季時像白菜蘿蔔一樣被堆在貨架上。或者你去中國遊客鍾愛的奧特萊斯看看,那裏終年陳列着平價的名牌商品。

美國女大學生不用「裸貸」就能買蘋果手機,不是因為她們更富裕或者更聰明,只是因為新款蘋果手機可以以299美元的首付,每月話費外加40美元,一年內還清全款的政策輕鬆獲得。

不僅蘋果手機可以貸款,價值十多萬美元高級車輛的租賃方案,也讓普通人有了開好車的機會。我在美國的同事有一輛路虎攬勝,付過2000美金的首付後,每月只需再繳納800美金的月租。3年使用期到,他可以選擇付清剩下的5萬美金,獲得這輛路虎車的所有權,也可以退還給車行。

通俗地說,開着上百萬跑車的人,不代表就有上百萬的身家,因為他只要支付幾十萬就可以把車開回家。當獲得奢侈品的成本降低,渠道多樣,使得這些原本有錢人才能擁有的東西,不再具有特殊性。

當大部分中產與精英階層都能購買名牌包與高檔汽車,都能支付去歐洲度假,或者巴哈馬遊輪旅行的費用,原本可以凸顯身價的」奢侈品」成為了不難獲得的「商品」時,他們精英階層和中產們,看上去,沒有任何區別。

精英階層們感到了不安,他們迫切需要用新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優勢。

從07年到17年這10年期間,這一群人的消費習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數據顯示,美國精英階層花費在物質上的錢明顯減少,普通中產階級保持穩定。

那麼,精英階層們把錢都花去哪兒了?

在那些你看不見的地方,比方說教育。

前1%的人中,教育開銷占家庭年收入的6%。普通中產教育開銷占家庭年收入的1%。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開銷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產沒有變化。

美國私立小學的平均學費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絕對高過當季款的大牌手袋。教育投入顯然不屬於炫耀性消費,甚至不是物質層面上的消費。它是無形的,長期的,但也是最昂貴的,普通中產無法支付的。

當奢侈品的包裝已經無法代表身份,於是他們停止了普通中產也漸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費行為,轉而通過文化資本建設,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圍構築起一座堅實的壁壘,將他們與其他人徹底隔離開來。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在《資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資本是一種通過教育洗禮,歷練而成的個人優勢,與生活品味息息相關。建設文化資本就是美國精英階層們鞏固地位,封殺其他階層上升的新手段。

這種「隔離」非常微妙,是是否有閱讀《經濟學者》(Economist)之類財經雜誌的區別,是去超市購買加工食品還是有機蔬果的區別,是有無定期去健身房習慣的區別。

水木然認為,在任何一個時代,富人都需要給自己帶上一種標籤,從而維繫在社會上的地位,不能脫離那個圈層,不讓外人闖進來。當奢侈品不能在區分階層的時候,一種更加與時俱進的方式就出現了。

兩個人或許穿着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產會看起來更加富貴,然而一開口說話,一暴露自己的生活習慣,階級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國,訂閱《經濟學者》一年只需要幾百美元,這不是一筆大的開銷,但這是一種意識,也是一個標誌,你是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教育背景與個人素質,決定了你會關注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作者在文中將精英階層中這群「充滿心機」而又高瞻遠矚,不惜一切代切投入下一代教育,一心搞文化資本建設的人,稱為「有抱負階層(aspirational class)」。

事實上,這群人離我們並不遙遠,在當下的中國,不乏這樣的「有抱負階層」。

前兩天在搜狐教育上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我加入了個國際學校家長群,然後嚇死了!》,說實話,看完我也被嚇到了。

據文章里描述,一些國際學校小升初就要求考托福,小朋友四年級就在背托福單詞。有個小朋友在北京一所國際學校,大家問小朋友的媽媽,小朋友是什麼英文水平。這個媽媽平靜地說,「我兒子小學二年級,去美國可以給我當翻譯,他在修第二外語,每周會有20小時的第二外語課。」

我是從高中才開始接觸托福單詞,大一才開始學習第二外語的。不難想像,二十年後中國的人才競爭,會是怎樣一番高手對決。

更關鍵的是,寫這篇文章的「媽媽」,寶寶才1歲,然而她已經開始做打算。

比你有錢有資源的人,還比你更努力,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現在我們國家最富有那群人的下一代受到關注,大多還是因為花花新聞。但可以肯定,未來中國的精英階層中,會出現越來越多像川普之女Ivanca Trump,巴菲特之子Peter Buffet這樣的財富繼承人。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國內的階級固化,翻身很難,但當金字塔尖被這樣一群人佔領時,才叫真的沒有機會。好在還沒有,我們還可以努力。

想起另外一件事,這幾年「直播」很火,不少網絡女主播在這波熱潮中賺得缽滿盆盈。她們其中有很多之前沒讀過什麼書,或者家庭條件原本非常普通。財富突如其來,大部分人花重金購置行頭,把自己打扮成名媛貴婦的樣子,好像從此變為了「人上人」。但她們真的實現階級攀升了嗎?

我聽說其中有個女主播,把所有直播賺來的錢花在了去英國留學上。在我看來,她是她們中最有可能真正實現階級攀升的一個,因為她領悟到了階級與階級之間,根本的差距是什麼。

說起中國,很多人在說機會。我理解的機會是,美國的社會制度已經相當完善,既定格局很難再被改變,相比之下,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反而有更強的社會流動性,以及更多的可能。

中國和美國國情完全不同,但美國精英階層們的消費行為依舊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至少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有錢人在做什麼,把錢花在什麼地方可以讓財富保值甚至增值。

Richard Reeves今年6月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Stop Pretending You’re NotRich,講美國階級固化的嚴重性,但生活中更常見的,是那些咬咬牙去買一隻好包,一雙名牌鞋子的人。

這沒有什麼不對,但你要知道,你與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幾隻包,幾雙鞋。

延伸閱讀:

奢侈品在漫長如黑夜的封建社會一直是宮廷貴族的專屬,華麗的宮殿、奢華的食物和精緻的服裝首飾,構成了這位居封建社會階層頂端的奢華天堂。

然而,當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社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時,生活最為奢靡、最追捧奢侈品牌的卻並非富可敵國的宮廷貴族,而恰恰是城市資產階級。

維爾納•桑巴特在《奢侈與資本主義》一書中曾描述了當時瘋狂的景象——1787年的巴黎,「奢侈已經被推向極端」,無底洞一般的奢侈品消費「讓一半人破產,另一半人以欺詐為生」。

這些對奢侈陷入瘋狂的人們,在不久之前還只是些生活在城市裏的窮人,對於奢侈品可謂「沒吃過豬肉,只見過豬跑」。他們對於富裕階層奢華的生活方式心嚮往之卻又無力承擔,一旦在新的生產方式下獲得了財富,消費起奢侈品來,會比過去的貴族階層瘋狂得多。

說到底,對奢侈的渴望是一種無形的壓抑,和性壓抑十分類似。憋久了,一旦釋放,會出現不可理喻的變態和瘋狂。

桑巴特睿智地指出,欲望不會持續,時間長了只會產生厭倦和麻木,「感官不再感到滿足,它們已經遲鈍,人們很快就對新的快樂感到麻木。他們房中的陳設像舞台設備一樣可以隨意改變;穿着成了真正的任務;吃飯則是為了炫耀……」

只不過,現今的中國和當年的歐洲相比,人們對於奢侈品的渴求遠遠超過了想像。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和貴族遺風殘存的近代歐洲大不相同,是一種「自我屌絲化」傾向嚴重的社會文化。

但越是以屌絲自居,往往就越容易在意金錢、奢華、社會地位等外在的標識。只要我們打開電視、打開手機,就會發現從網絡段子到商業廣告再到勵志節目,都或隱或現地展示着奢侈的物件、理念和生活方式,這提醒了吭哧搬磚的屌絲們:工作、賺錢、消費、滿足欲望,然後再工作、賺更多錢、消費更多、滿足更大的欲望……

這種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生活才是王道。所謂「我的成功可以複製」,真是說到窮人心坎里去了。而證明自己已經獲得這種成功生活方式的「戰利品」,顯然就是奢侈品牌。

巴黎高等商學院的奢侈品專家謝瓦利埃在一本研究中國消費行為的著作里曾說,中國人比西方人更重視財富所彰顯的個人成就。

因此,中國人購買奢侈品的浪潮如此瘋狂,蝗蟲般席捲了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商。謝瓦利埃還進一步指出,在中國社會,消費者很少冒險嘗試,率先使用新產品,但是又擔心落伍,虛榮心很重。因此,我們才看到人們瘋狂地搶購LV、酷奇、登喜路、阿瑪尼……正如古代部落的人們拼命收集各種鳥類羽毛,仿效部落首領插在頭上以示尊貴,於是,所有的人都患上了羽毛收集癖。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搜狐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806/97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