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走路方法不同 防病功效不同 你一定要知道!

「人」這個字就是一個正在走路的姿勢,所以人天生就是要走路的。走路不僅是為了讓我們保持身體健康,還能幫助我們從疾病中恢復過來。不過就是這樣一項廣譜的運動,很多人卻不了解、沒走好。走路也需要因人而異,才能更好地輔助防治病痛。

一、失眠:晚上慢慢走

在晚上,緩緩走路半小時,休息15分鐘後再睡覺,有較好的鎮靜催眠效果。

或者稍早點,在傍晚的時候,剛開始慢慢走,後加快腳步,直到走得出汗為止。剛好覺得有點累,但又覺得很舒服。堅持2~3個月後,失眠大多會有改善。

二、高血壓:腳掌着地走

要腳掌着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否則會使大腦不停地振動,容易引起頭暈。

每次堅持運動30~60分鐘,每周運動5~7天,且必須長期堅持。走路速度可以逐漸增快,初期以散步的方式為主,以後漸漸提高速度,最高時達到身體微微出汗的程度,以不覺得勞累為原則,且停止運動後心率應在3~5分鐘內恢復正常(50歲以上者運動時的心率一般不超過120次/分)。

三、冠心病:餐後1小時慢步走

要在餐後1小時慢步走,以免誘發心絞痛,長期堅持有助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走路可以保護心血管和關節,特別是得過冠心病、做過支架、經過治療穩定的人,走路這種鍛煉方式也更為安全。

四、胃腸病:揉着肚子走

走路時兩手旋轉按摩腹部,每分鐘走30~60步,每走一步按摩一周,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進行。

或者扭胯走,有點類似於競走。走路時,加大腰和胯部的轉動,讓身體在行走中有節奏地扭動起來,可以促進排便,防止便秘,減少直腸癌的高發。

走路加了上面這兩種動作,都相當於在給內臟做「按摩」,每天堅持10分鐘,就能有很好的效果。

五、關節病:腳跟先着地

走路時首先腳後跟着地,然後到大腳趾將身體推進,鍛煉時儘量用前腳掌及足趾彈着走,也就是身體儘量向上竄高着走,這樣可以加強足及踝部肌肉韌帶的鍛煉。

走路還能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和韌帶的韌性,開始時每分鐘可走30~40步,可逐漸稍微加快,以沒有不適感為前提。

六、頸肩腰痛:舉手走、大步走

如果頸椎不好,那就舉手走:雙手上舉,略向兩邊展開,這個健走動作可有效鍛煉頸部肌肉,緩解頸椎痛。

如果背痛,那就擺臂走:走路的時候,腹部、背部肌肉都需要用力,而且手臂要隨之明顯擺動,這樣可以帶動背部很多肌肉運動,不但可以緩解背痛,對頸部、肩部、腰部也都有好處。研究發現,每周走路兩三次,每次20~40分鐘,能有效緩解背痛。

如果要鍛煉腰肌,那就高抬腿走:每走一步,屈膝,大腿抬平,可鍛煉腰肌,塑造臀部線條。

七、靜脈曲張:踮腳尖走路

踮腳尖走路,不僅有益於心血管健康、緩解疲乏,還能鍛煉小腿肌肉和腳踝,防止靜脈曲張,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

每次踮腳尖走30~50步,稍做休息,然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再重複幾組。速度可以自我調節,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初始練習者可以扶着牆,熟練以後就不用藉助外物了。

得了靜脈曲張,有些患者怕加重病情,不敢走路太多,覺得少走路更安全。其實這種想法並不科學。行走時,小腿肌肉的節律性收縮可以起到類似泵的作用,促進靜脈血回流。

八、減肥:雙手枕在腦後走

雙手交叉枕在腦後,挺胸,腳跟着地,腳尖儘量向上抬,避免臀部翹起。剛開始腳跟也許會有刺痛感,這表明自己更需要做此運動。

步行地點最好選擇有坡的地方。先步行上坡2分鐘,然後下坡2分鐘,這樣不但能消耗更多熱量,還能減掉臀部和大腿的贅肉。

九、輕微認知障礙:一倒一前走路

應該反臂背向散步,把兩手背在後腰命門穴,緩步倒退50步,然後再向前行100步,一倒一前反覆走5~10次。倒退走時要特別注意安全,要有同伴,防止跌倒。

研究發現,有記憶力減退、思考能力下降等輕微認知障礙的老人,每周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與服用治療認知障礙藥物的效果類似。

十、辦公族:交替着走

交替走即正走、倒走、快走、慢走交替進行,同時配合鼻吸氣嘴呼氣。交替走可以減少磨損,緩解肌肉疼痛,促進機體自我康復。

辦公族一坐就是一整天,常常感覺全身僵硬,不妨將「辦公族」變成「走班族」,提前一站下車,變着花樣多走一走吧。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家庭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224/85663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