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揭秘國產車和合資車差距有多大

作者:

本人從事汽車零部件及整車檢測的實驗室工作,經歷過比較多的汽車零部件的測試驗證工作,所以我說說一些關於車設計研發階段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區別。汽車研發生產都有一個叫體系平台的東西,大家看汽車新聞經常可以看到某某車型是用某某平台打造,實際是汽車研發工程師根據體系去設計零部件,並且通過實驗驗證設計的零件符合體系標準的要求。

歐美日系經典車型都有成熟的體系標準,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驗證過設計效果。國內車廠這些年也跟合資當合作了這麼多年,都知道標準,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標準要這樣設計,改變某個設計會帶來什麼影響。我這樣說是指國產車廠了解部分國內市場已經成熟的合資車型的體系設計標準而已,沒有別的意思,僅僅是了解標準,體系包含的內容太大。

回歸我的本職工作,目前合資廠商一般都有自有品牌,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國產車。合資廠的合資車基本還是遵循標準在設計,沒1個零件基本都對應相應的實驗去驗證,通不過實驗驗證的話就算不合格件,需要重新找原料供應商重新提供符合要求的件,好吧,以上是理想狀態,國外品牌到了國內變味了,由於縮減成本或者國內合資方強勢,有些產品驗證有時候會因為成本壓力等等妥協條件,比如說驗證一種塑料件的耐光性能,原標準要求在實驗狀態1000小時.結果在800小時就樣件就失效了,要改進的話改樣品的製造成本要增加兩倍甚至幾倍,在成本壓力的情況下可能800小時主機廠認為可以接受,這件就不了了之了,只是打個比方,因為追求利潤合資車用料降低標準減配估計大家都聽了很多次了,確實是普遍存在的情況。總結下,相對而言,合資車設計研發還是基本遵循原標準一些。

國產車是今天重點,癥結在哪?錢,錢,錢

國產車基本沒有自己完全自主獨立的標準體系,東抄抄西抄抄,抄來的體系標準都是東拼西湊,一個主機廠抄幾個主機廠的標準,而國外廠家的體系標準都是經幾十年上百年驗證的成熟體系,國產車這麼抄缺乏科學的設計依據。

有人問,不是都知道合資車的標準嗎,按原標準來,嘿嘿,算過成本嗎?十萬的車,四萬的稅,廠商,供應商,四兒子店,車型設計公司,廣告商,哪個不要賺錢,去想想實際造車成本多少?我聽過別的崗位的同事說某主機廠十幾萬合資車光座椅設計費用就過億,看清楚,設計費用。合資車銷售基數擺在那,神車隨便出個車型都是月按萬輛算,國產車呢,可憐的銷售基數註定不敢投入太大。

最重要的體系差別,驗證級別不斷下調,甚至根本不做驗證,樣子對了原料過得去直接裝車用,同一個塑料部件合資車按標準要通過1000小時高溫照射,國產車直接300小時就可以了,合格,裝車。這是打個比方,各位別認真。

聽市場上跑的同事講過某汽車品牌的自有車型,除了國家強檢實驗外,其他測試能不做就不做,要不供應商自己做,自己生產自己去驗證,這不開玩笑嗎,還會判自己不合格?自己做不了的找我所在類型的公司,哪家便宜哪家做,而第三方檢測機構魚龍混雜,實驗配合供應商作假的事經常有,我所在的公司在國內屬於比較大點的公司,競爭對手的實驗室流程管理也清楚一點,這點不在這深究了。

說這麼多都是說為了降低成本小的主機廠基本在想盡辦法,大家用國產車最直觀的印象是車主要部件很少壞(發動機等核心部件都外資品牌),但是小問題多,今天那個塑料裂了,明天車門鎖壞了,十萬的價空間大配置高,開着也沒啥事,就是需要點耐心,但是這事要深究就內容多了,下次有機會寫吧。

國產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反正錢也好賺,只要車漂亮配置好就能買人錢,長期來看是自尋死路,好在還是有車廠有了積累後正在慢慢改進質量,希望十年二十年後能夠看到真正叫好的國產車。

原裝進口好於合資,合資車想對來說要稍好於大部分國產,這句話是我個人意見,大家可以選擇性過濾。但是各位也別太推崇國內合資車,國內合資車跟純進口車是兩個概念,任何車型到了國內都是重新設計裝車的,為了降低成本會有很多改動,像國外標配的esp在國內就沒有,因為中國乘用車沒有這項要求,任何車上市都得符合國家相應標準,但是假如國家沒標準要求各位想追求利潤的廠家會怎麼做呢,說到這點,想到車內voc,指車廂內所有非金屬件揮發有害氣體,這個跟乘客和駕駛員密切相關,常年開車呆車裏呼吸的空氣會影響健康,每個車廠都有一個控制值,要達到合格值必須對車廂內所有部件原料及工藝用量有要求,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家只有推薦標準,沒有強制標準,而且這個推薦標準基本低於國外車廠自有的標準,合資廠降低成本可以不用自家voc標準,符合國家推薦標準足夠了,要控制好voc值牽涉到車廂所有非金屬部件,稍微降低點可以節省大筆費用,所以大家別太迷信合資車,明年國家會有強制標準出來,但是基準估計還是低於合資車廠的,這個強制標準是規範國產車的,不符合上不了路。

所以各位盆友,不管你多牛b的車,車輛啟動不管多冷多熱開窗先透氣,那些買來的坐墊能不用就不用,還有很多車放什麼除異味的香味劑,扔了吧。車內voc揮發周期長達15年,別暴曬多開窗。寫得亂,將就看。總結下,有錢的盆友可以選全進口車,至於銀子少點我個人先選合資車,其次是大型車廠國產車。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對的地方請過濾掉

見多了大家問這些問題,其實我自己買車也挺難選,銀子少選車的範圍就小。國產車如果能夠忍受小問題多點話大家可以考慮,配置很實在,合資車可以看看路上跑的老車,照着這個選。我偶爾跟前線同事跑主機廠溝通實驗設計問題等,發現現在主機廠年青人多,做事較真挺拼命,勞動強度大,有個從業經歷五年以上經歷兩三個合資車型的設計研發,出來就是車廠的中堅力量,當然要真正學到東西,我看過國產車攻城獅的工作狀態還是比合資車項目組的要清閒,等這批年青人成長起來,國產車水平估計要上台階了,妹子們加油,這些攻城獅都是潛力股。

上面的內容會讓人理解為在黑國產車,實際上真沒必要,作為半個技術員,我對認真專業的國產車工程師及車廠非常尊重的。

目前國產車確實是窘境,很大一部分上也是各位也就是消費者倒逼的,國產車要生存必須要有吸引你買的理由,配置和價錢,為了保證這兩點車廠需要在其他地放節省出成本,這很好理解。假如有車廠造出一輛紮實的車,但是配置少點,價格與合資車一樣,你會買嗎?很多人的選擇是設置要比合資車要好價錢還要低,你自己想想這可能嗎?所以說車廠不敢去做這種車。

大家總是罵國產車廠商仿這仿那,這也是沒辦法,研發一個車型少則幾億多則幾十,他得賣多少車才能換回研發費用,消費者會挺他嗎?現在國內大型的零配件供應商根本不稀的跟小車廠玩,同一材質的零件,國產車去拿是合資神車幾倍的價格。因為對國產車沒信心,零部件供應商針對車型供貨,前期都要研發費開模費等等,需要裝車數量來收回成本盈利,比方說一個同樣的件供貨給國產車可能開價十塊,神車他可能供4塊,成本三塊,神車一月賣10000台,賺10000,國產車一月1000台,賺7000,差距就出來了,更有可能出現有的車根本賣不動,那供應商投入打了水漂。假如說國產車廠你出價又不高,還想要滿足某某標準的件,那只有作假了。一分錢一分貨,這個是鐵律。假如說國產車廠和合資車廠造同一輛車成本可能要翻倍,供應商系統是個生態鏈,需要車廠供養才能成熟。

合資車在國內簡配什麼的大家都司空見慣了,各種問題不斷,其實合資車也可以理解成為國產車,因為任何車型進來都是重新設計的,所以說某某車老吹問世賣了幾千萬輛您千萬別當真,因為他跟你說的不是同一輛車,合資車優勢在哪?有一套成熟的體系管理,有歐美原車廠的技術支持,有大批消費者對品牌的支持,還有上面說的它成本其實比國產車低。有句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錢面前都有你不知道的深水。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830/79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