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港媒:李長春在高層會議上承認〝嚴重瀆職〞

港媒動向雜誌披露,江澤民的主要干將之一、前政治局常委的李長春,近日在高層生活會上承認在任期間有過〝嚴重瀆職〞。分析認為,隨着習近平的〝打虎〞力度不斷加大,李長春的下場也愈顯不妙。李長春長期主管意識形態領域,外界輿論指其政治上極端左傾,在河南一手造成愛滋病大爆發,而且支持家族大搞權錢交易。

香港《動向》雜誌7月號報導,李長春日前在中共高層的〝生活會〞上承認,他在任職期間負有大的責任、大的過失,甚至是有〝較嚴重瀆職〞。

曾位居正國級的李長春當過十年中共常委,是江澤民派系的主要干將之一。李長春長期主管意識形態領域,外界輿論指其政治上極端左傾,政績污點斑斑,而且支持家族大搞權錢交易。

18大後,李長春黯然下台,其多名部下落馬。隨着習近平的〝打虎〞力度不斷加大,李長春的下場也愈顯不妙。

李長春被告上最高法院

李長春被指是河南愛滋病大流行的罪魁禍首

據報導,自2004年9月以來,李長春一直被河南省原省紀委四位委員控告,狀告至中共中央政治局、人大常委會、中紀委,一直告到中共最高法院。指控李長春在1991年10月至1997年9月任職河南省委書記、省長期間嚴重瀆職,通過發展所謂的〝血漿經濟〞,造成數十萬人感染愛滋病並使疫情蔓延。1萬7千3百多人因愛滋病得不到治療或復發而死亡。

2013年,BBC英國廣播公司曾披露了「中國防愛滋病第一人」高耀潔在紐約寫書揭露中國愛滋病黑幕。涉及到李長春在河南省主政八年間所造成的愛滋病傳播悲劇。1992年李長春提拔被河南人稱為「愛滋廳長」的劉全喜為省衛生廳長。隨後,河南省衛生廳成立了下屬的「開發辦」、「發展中心」、「中心血站」等機構,有200多家合法血站和數不清的非法血站。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河南上百萬農民加入「以血致富」的運動。

河南全省有140多萬人賣過血,多數是農民,他們每賣一次血可得50元人民幣的報酬。愛滋病毒通過政府經營的採血站進行傳播,賣血者的愛滋病毒感染率在4~40%之間,造成數萬人因此死亡。當年的肇事官員們欺上瞞下,隱瞞封鎖了15個地區30萬愛滋病患的狀況。李長春等包庇縱容、隱瞞疫情,成為河南愛滋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的罪魁禍首。

被江澤民〝帶病提拔〞

四名原紀委幹部向中央表示,李長春的瀆職已造成數以萬計的河南人付出生命代價、給數萬家庭帶來不幸,而李長春卻獲晉升到中央最高領導層,這是對〝黨紀、國法〞的踐踏。

實際上,李長春的快速發跡是因緊跟江澤民迫害法輪功,而獲江的賞識,並且在2002年11月的中共16大上,被江澤民塞進中共政治局常委,成為主管意識形態的〝文化沙皇〞。

在迫害法輪功過程中,周永康和李長春都是江澤民最得力、最狠毒的幹將。周永康以政法委書記的身份控制警察系統,用「槍桿子」執行江的迫害政策;李長春主管宣傳,曾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在迫害初期李長春全力支持江的迫害政策,他利用掌握的宣傳機器造勢,為江的迫害罪行披上迷彩外衣,欺騙國內民眾、麻痹國際社會。

李長春控制宣傳,周永康操控警察系統,二人都不留餘地的為江澤民效命,手上沾滿迫害法輪功的血債。外界評論,周永康是江家幫里最毒的一顆毒牙;而李長春是江家幫中最無底線的「美容師」,製造、散佈謊言與仇恨。

李長春的子女和李氏家族的生意

李長春的兒子李慧鏑,曾留學美國並在Lucent貝爾實驗室任職研究員八年,於2002年回國後任職聯想手機副總裁、UT斯達康副總裁等職位,與其他電訊公司高層一樣,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管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取得學位,同年7月轉職到中移動集團,出任總裁助理。李慧鏑在中移動資歷尚短,但憑藉其父前政治常委的人際關係和政治影響力,2012年提拔為中國移動集團的副總經理。

李長春的女兒李彤是中銀國際控股公司行政總裁,她借着中共「要做強做大文化」成為文化大國之機,仗着她父親掌管意識形態之便,於2009年發起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募集資金規模達200億元。

由浙江衛視聯合星空華文傳媒製作的大型音樂真人騷《中國好聲音》,其背後投資者之一是李長春的女兒李彤掌控的財團,該節目在短短三個月就獲得巨額回報,廣告收入達17億人民幣之多。星空華文傳媒則由中國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簡稱CMC)注資成立; CMC的董事長是黎瑞剛,幕後老闆是李長春的女兒李彤。

李長春的兄長李長吉1998至2001年是大連建委主任,後來調到大連市規劃局任黨委書記。與大連億萬富豪、大連正源房地產董事長富彥斌,暗渡陳倉,共同發大財。知名記者姜維平揭露富彥斌畢業於北京大學,李長吉曾全力幫助富彥斌拿地皮,搞項目,爭貸款,找關係,幾乎成了正源房地產的後台老板。大連沙河口區的「幸福e家」項目開發成功,使其盈利上億元。

阿波羅網於飛報道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阿波羅網於飛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717/77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