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時報:中國債務問題如何收場?

經濟學家警告稱,中國債務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今年一季度上升至創紀錄的237%,遠高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這造成金融危機爆發或者增長在更長時期內放緩的風險。

北京方面採取了大規模放貸的方法來提振經濟增長,據英國《金融時報》估算,包括國內外借貸在內,中國3月底淨債務總額達到163萬億元人民幣(合25萬億美元)。

這種債務與GDP比例的水平遠高於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儘管與美國和歐元區相當。

儘管中國絕對債務規模令人擔憂,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其債務累積的速度——中國債務與GDP的比例在2007年年底只有148%。

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今年在一篇報告中表示:「每個債務快速增長的大國要麼經歷了金融危機,要麼經歷了GDP增長在更長時期內放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警告稱,中國對發達經濟體造成的風險越來越大。這一警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考慮到中國當前的債務水平以及其與全球金融市場日益緊密的聯繫。

經濟學家們表示,鑑於有利可圖的項目在任何特定時間都是數量有限的,任何經濟體都很難在短期內有效配置這麼多的資本。隨着回報持續下降,更多貸款存在壞賬風險。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去年第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整個新興市場債務與GDP的比例要低得多,只有175%。

國際清算銀行採用與英國《金融時報》類似的方法,估算出中國債務與GDP的比例為249%,這與歐元區的270%和美國的248%大致相當。

中國政府正在盡力平衡支撐短期增長所需的支出和避免長期金融風險所需的去槓桿。然而,最近隨着硬着陸的風險加大,中國已堅決將重心轉向刺激政策。

據中國央行數據和英國《金融時報》估算,中國2016年一季度新增貸款6.2萬億元人民幣,是有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季度增幅,同比增長逾50%。

經濟學家普遍同意,中國經濟的健康狀況面臨風險。存在分歧的是這種風險將如何收場。

最悲觀的觀點是,這種風險最終將以急劇爆發的金融危機收場——就像美國2008年的「雷曼(Lehman)時刻」那樣(當時銀行倒閉、信貸市場癱瘓)。其他經濟學家則預計中國將會發生長期的、像日本那樣的危機——增長持續幾年乃至幾十年放緩。

Emerging Advisors Group負責人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持第一種觀點。他警告稱,自2008年以來推動信貸大幅擴張的銀行,越來越依賴於銷售高收益理財產品所獲得的波動性很大的短期融資、而不是穩定的存款。正如雷曼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在2008年證明的那樣,當違約增加、市場情緒緊張起來的時候,這種融資可能很快消失。

安德森在上月寫道:「按照當前的擴張速度,一些銀行遲早會發現自己無法安全地為所有資產融資。到那個時候,就可能爆發一場金融危機。」

其他人則相信中國央行有能力持續避免危機。通過向銀行體系大量注入資金,中國央行可以確保這些銀行即便在不良貸款大幅上升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流動性充足。他們辯稱,過多債務更可能帶來日本那樣的情況:以增長放緩和通縮為特徵的「失去的十年」。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米高•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債務上升讓借貸者承受「財務困境成本」(financial distress costs),導致在實際違約前很久就出現增長放緩。

佩蒂斯在一份即將發表的報告中寫道:「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太多債務』只有在導致了危機的情況下才是糟糕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英國《金融時報》獲得了這份報告的草稿。

「最明顯的例子是1990年後的日本。日本當時背負了太多的債務,全都是國內債務,結果是其增長崩潰。」

困境成本包括:勞動力流動隨着員工紛紛跳槽到財務狀況較好的公司而加劇;融資成本為補償更高的違約風險而上升;緊張兮兮的供應商要求即時付款;因為客戶擔心公司可能無法持久經營下去、從而無法持久提供售後服務而流失客戶。

很多人現在擔心,中國的債務可能導致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sheet recession),這是野村(Nomura)的辜朝明(Richard Koo)為形容日本上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的經濟滯脹所創造的詞彙。他認為,當公司債務升至很高水平時,傳統的貨幣政策就會失效,因為企業專注於償債,即便利率處於極低水平,它們仍拒絕借款。

Autonomous Research Asia高級合伙人朱夏蓮(Charlene Chu)最近寫道:「金融危機絕非不可避免,但在我們看來,如果虧損沒有表現在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它們就會通過增長放緩和通縮表現出來,就像日本那樣,可以說,中國已走上了這條路。」

方法:複雜性掩蓋了債務規模

儘管人們愈發關注中國不斷增加的債務帶來的風險,但人們就一些基本事實達成的共識卻出奇的少,例如中國到底欠了多少債。中國金融體系不斷加劇的複雜性加大了得出權威估值的難度。

英國《金融時報》算出的到今年3月的估值是163萬億元人民幣(合25萬億美元),與GDP之比為237%。這一估值使用了來自中國央行的所謂「社會融資規模」數據,該數據包括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對非金融部門的貸款。接着該估值加上了中國財政部以及審計署分別有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債務的數據。最後,這一估值使用來自中國金融數據庫萬得信息(Wind Information)的數據,來估算2016年初已發行、但尚未反映在審計署和財政部的數據中的政府債券的數額。

英國《金融時報》的方法與國際清算銀行類似,去年9月,該銀行發佈了一組數據,追蹤了42個大型經濟體的債務總規模。除了利用最新的社會融資規模以及審計署的數據,英國《金融時報》還試圖消除國際清算銀行數據中可能存在的重複計算。造成重複計算的可能原因包括,地方政府利用特殊目的載體(SPV)借款。此類借款在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中被記入公司債務,但在審計署的數據中則被記入政府債務。

一些分析師估計,中國的債務規模遠遠高於英國《金融時報》和國際清算銀行的估值。麥肯錫(McKinsey)去年一份被廣泛援引的報告估計,2014年年中,中國的債務與GDP之比為282%,這一估值包括金融機構所欠的債務。

很多分析師認為,麥肯錫的估值存在嚴重的重複計算問題,因為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借來的資金又接着借給了非金融部門的借款者。但一些分析師還認為,對於中國而言,要反映不包括在社會融資規模內的影子銀行借貸,有必要加入至少部分金融債務。

總部位於北京的威格拉姆資本(Wigram Capital)的負責人羅德尼•瓊斯(Rodney Jones)向億萬富翁投資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提供關於亞洲的宏觀分析,索羅斯上周將中國經濟比作2008年之前次貸負擔沉重的美國。瓊斯表示,中國的銀行利用理財產品投資把公司貸款偽裝成金融債務。根據一項對100多家銀行財報的詳細分析,他估算出,2015年底,中國的債務與GDP之比為280%。

瓊斯表示:「金融工程師們又一次玩過火了。他們在美國玩過火了,在這裏也玩過火了。這就是索羅斯的看法。」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426/729387.html